[发明专利]一种变压器铁芯缠绕器械及使用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610081638.1 | 申请日: | 2016-02-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5513786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4-20 |
发明(设计)人: | 陈建荣;钟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建荣 |
主分类号: | H01F41/02 | 分类号: | H01F41/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64300 福建***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变压器 缠绕 器械 使用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缠绕机械装置,尤其涉及一种变压器铁芯缠绕器械及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非晶态合金是七十年代问世的新金属材料,具有高导磁率、高电阻率、高磁感、耐蚀等 优异特性,是传统金属无可比拟的。科学家发现:金属在熔化后,其内部原子处于活跃状态, 一旦金属开始冷却,原子就会随着温度的下降而慢慢地按照一定的晶态规律有序地排列起 来,形成晶体;如果冷却过程很快,原子还来不及重新排列就被凝固住了,则产生了非晶 态合金。将处于熔融状态的高温钢水喷射到高速旋转的冷却辊上,钢水以每秒百万度的速 度迅速冷却,仅用千分之一秒的时间就将1300℃的钢水降到200℃以下,就形成非晶带 材。非晶带材可以制作形成变压器的重要部件——铁芯,在制造中通常需要放带、绕带,现 有技术中缺乏专为绕带工序设计的机械,手工进行绕带作业劳动强度大、工作效率低。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结构设计新颖,能够提高变压器铁芯缠绕效率, 同时能够防止绕线堆积在一处的技术方案:
一种变压器铁芯缠绕器械及使用方法,包括支架、伺服电机、主动轴、第一从动轴、第 二从动轴、第一防偏滚轮、第二防偏滚轮、第一防偏支架、第二防偏支架以及第一控制箱、第 二控制箱,伺服电机安装在支架上且连接PLC控制器,伺服电机输出轴连接主动轴,主动轴 分别通过第一传动皮带、第二传动皮带连接第一从动轴和第二从动轴,第一从动轴上套设 第一防偏滚轮,第二从动轴上套设第二防偏滚轮,第一从动轴两端连接第一防偏支架,第二 从动轴两端连接第二防偏支架,第一防偏支架通过第一支撑柱连接第一控制箱,第二防偏 支架通过第二支撑柱连接第二控制箱。
作为优选,第一控制箱和第二控制箱内部结构完全一致,包括箱体、防偏控制器、 联轴器、蜗杆固定键、蜗杆、蜗轮以及蜗杆滚动轴承,防偏控制器连接联轴器,且防偏控制器 信号连接PLC控制器,蜗杆固定键安装在联轴器上,蜗杆与联轴器相连,蜗杆连接支撑柱,蜗 杆一侧设有蜗轮,在蜗杆的末端设有蜗杆滚动轴承,蜗杆的上端设有与支撑柱连接的上滚 动轴承,蜗杆的下端设有与支撑柱连接的下滚动轴承。
作为优选,其使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将待绕铁芯套设在第一防偏滚轮或第二防偏滚轮外壁;
B、通过PLC控制器设置伺服电机转速;
C、启动伺服电机,伺服电机输出轴带动主动轴转动,主动轴通过第一传动皮带和第二 传动皮带带动第一从动轴和第二从动轴转动进行绕线;
D、当绕线堆积在一侧时,PLC控制器发送信号至防偏控制器,防偏控制器控制联轴器使 蜗杆和伺服电机输出轴同步转动;
E、蜗杆的转动推动蜗轮发生转动,蜗轮转动通过支撑柱使防偏轮旋转,实现均匀绕线。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发明结构设计新颖,能够提高变压器铁芯缠绕效率,采用防偏滚轮和防偏控制箱,且 防偏控制箱内防偏控制器与PLC控制器信号相连,能够在绕线堆积在一侧时,使防偏控制箱 内蜗杆和伺服电机输出轴同步转动,实现自动调整绕线位置,保持均匀绕线,保证绕线质 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防偏控制箱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发明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 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如图1、2所示,一种变压器铁芯缠绕器械及使用方法,包括支架1、伺服电机2、主动 轴3、第一从动轴4、第二从动轴5、第一防偏滚轮6、第二防偏滚轮7、第一防偏支架8、第二防 偏支架9以及第一控制箱10、第二控制箱11,所述伺服电机2安装在所述支架1上且连接PLC 控制器12,所述伺服电机2输出轴连接主动轴3,主动轴3分别通过第一传动皮带13、第二传 动皮带14连接所述第一从动轴4和所述第二从动轴5,所述第一从动轴4上套设所述第一防 偏滚轮6,所述第二从动轴5上套设所述第二防偏滚轮7,所述第一从动轴4两端连接第一防 偏支架8,所述第二从动轴5两端连接第二防偏支架9,所述第一防偏支架8通过第一支撑柱 15连接第一控制箱10,所述第二防偏支架9通过第二支撑柱16连接第二控制箱1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建荣,未经陈建荣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081638.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高清监控LED补光灯配光系统
- 下一篇:一种台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