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源端、荷端的电能控制装置、方法及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610022016.1 | 申请日: | 2016-01-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6972515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7-25 |
发明(设计)人: | 刘阳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兆阳能源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J3/28 | 分类号: | H02J3/28 |
代理公司: | 北京酷爱智慧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514 | 代理人: | 李娜 |
地址: | 101102 北京市通州区北京经济***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源端 电能 控制 装置 方法 系统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源端、荷端的电能控制装置、方法及系统。其源端的电能控制装置包括:缓存发电端输出的电能的储电模块,第一检测处理模块和转换并网模块;第一检测处理模块按照预定的采样率对发电端输出的、进入储电模块前的电能的电参数采样;确定在各采样时刻对应的延缓时刻向电网输入的电功率,控制转换并网模块工作;发送第一结构化数据,其中至少包含转换并网模块在延缓时刻向电网输入的电功率信息;第一检测处理模块通过授时进行工作时钟校准;或者,第一检测处理模块和转换并网模块通过授时进行工作时钟校准。本发明实施例使得接收电网的受控变功率负荷与输入电网的不确定波动功率精确同步匹配,即波动一致、输入输出功率相抵消。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智能电网、能源互联网控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源端、荷端的电能控制装置、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全球正在逐步推广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利用(如光伏发电、风力发电等),但却有相当部分可再生能源被放弃(即弃电)。例如,2014年我国弃风电150亿千瓦时;2015年上半年全国累计光伏发电量190亿千瓦时,但弃电电量约18亿千瓦时。随着风电光伏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弃电比例有继续上升的趋势,成为大规模发展可再生能源的重大障碍。
造成弃电的原因分析如下:
(1)可再生能源的输出功率不稳定,属于非稳定电源。
在电网中,各发电侧(源端)的合计输入功率与各用电侧(荷端)的合计输出功率理论上是实时平衡的(所述功率平衡包括有功功率平衡和无功功率平衡)。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电磁波的传输速度约为每秒三十万公里而非无限大,空间相隔较大距离上的两处,它们的电参数波动变化自然带有一定的时间延迟(例如相距三千公里的两处,延迟时间可能达到10毫秒);交流、直流电网都存在电磁传输时间问题,某一处的参数变化需要一定时间才会在远方的另一处显现出来。因此,上述输入输出功率在荷端的实时平衡要考虑功率变动的传输时间差,源端输入功率的波动要经过一段传输时间后才到达一定距离外的荷端输出,因此荷端输出功率对应变化可以适当延迟电磁波经过的这段距离所需的时间,因此实时平衡并非在同一个时间点上的全网输入输出功率完全相等。目前的风电光伏电站基本都是直接并网送出,由于其输出功率的不规律波动性,因此会对电网造成冲击。当非稳定的可再生能源电源在电网中所占比例较低时,其输入功率的不规律波动对电网影响较小,采用传统的调度方式即可接收这部分能量,电力质量不至于下降太多;随着此类非稳定电源接入功率的迅速增加,其在电网中的比例迅速升高,不规律波动的输入功率越来越大,传统调度调节方法无法及时对此作出实时相应,因此为保证电网的电力质量和安全,只能采取控制波动功率输入比例的方法(即在风电光伏可发电高峰期压制输出功率甚至离网的弃电方式)实现电网稳定,大量可再生能源被抛弃,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2)公共电网系统协调能力有限。
简单地说,电网调度通过调节源端荷端的输入输出功率,实现整个电网的电压及频率稳定,保证输配电的电能质量。如遇到突发事件导致电网严重供电与用电不平衡时,电网通常采取快速切掉负荷的措施进行应对。
传统的电网对荷端的控制权力有限,同时也对荷端需求缺乏预见性。在此情况下,大量的非稳定的可再生能源电源接入电网,而电网要平衡不可预测的荷端,就会面临很大的挑战。所以电网对分布式电源的渗透率及其运行方式做出了严格的规定,如电网曾规定配电线路接入的分布式电源容量不得大于线路最大负荷的10%;不利于分布式电源的大量接入,也无法充分发挥其优化配电网运行方面的作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源端、荷端的电能控制装置、方法及系统,以解决可再生能源被大量弃电的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源端的电能控制装置,包括:
储电模块,第一检测处理模块和转换并网模块;
所述储电模块缓存发电端输出的电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兆阳能源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北京兆阳能源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02201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