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电线电缆用导体旋转拔模在审
申请号: | 201610001496.3 | 申请日: | 2016-01-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5489319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4-13 |
发明(设计)人: | 郑长亮;汪洋;田传国;乔宇常;刘钊;薛海鹏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利科技集团(辽宁)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B13/02 | 分类号: | H01B13/02 |
代理公司: | 铁岭天工专利商标事务所 21105 | 代理人: | 王化斌 |
地址: | 112609 辽***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线电缆 导体 旋转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线电缆用导体拔模,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电线电缆用导体旋转拔模。
背景技术
在生产电力电缆用绞合导体过程中,由于传统的固定拔模在对电缆导体进行绞合紧压过程中组成导体的每根单丝均是沿着导体纵向方向进行拉拔,这样会对导体表面产生很严重的刮伤(即导体表面形成非常锋利的飞边),对于中高压电缆来说这种损伤是非常严重的缺陷,轻则电缆产品直接报废,重则在通过出厂试验安装敷设后,长期运行会在锋利的飞边处产生火花放电,导致电缆击穿,电路无法运行导致电力系统瘫痪,除此之外在紧压过程中会增大绞合后的导体节距,使导体在弯曲过程中导体单丝发生侧翻,超出工艺控制范围,对后道工序造成严重质量事故,甚至给产品埋下严重安全隐患。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对电缆导体进行绞合紧压过程中不会对导体表面产生刮伤、不会增大导体节距,进而不会带来线路运行过程中的安全隐患以及线路中断的电线电缆用导体旋转拔模。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一种电线电缆用导体旋转拔模,包括固定模座和旋转模芯,所述固定模座的一侧具有柱形固定模腔,另一侧具有与柱形模腔相连通的导线拉拔通道,柱形模腔的侧壁和底壁上分别装有滚动轴承,所述旋转模芯整体上呈柱形,旋转模芯置于所述柱形固定模腔内时通过与所述滚动轴承配合可在柱形固定模腔内转动;所述旋转模芯内具有柱形导体紧压通道,柱形导体紧压通道在旋转模芯的两端分别形成有导线入口和导线出口,导线入口的径向尺寸a大于导线出口的径向尺寸b,导线出口朝向所述导线拉拔通道一侧。
采用上述结构的电线电缆用导体旋转拔模,由于所述柱形模腔的侧壁和底壁上分别装有滚动轴承,所述旋转模芯整体上呈柱形,旋转模芯置于所述柱形固定模腔内时通过与所述滚动轴承配合可在柱形固定模腔内转动,因此在对电缆导体进行绞合紧压过程中,所述旋转模芯在受到轴向拉拔力的作用下可相应在所述柱形固定模腔内转动,实验检测表明,使用本发明对电缆导体进行绞合紧压,可以有效避免对导体表面造生的刮伤,同时也不会增加绞合后的导体节距,进而不会产生因导体表面产生刮伤而出现的锋利飞边处火花放电现象,不会造成线路运行过程中的安全隐患以及线路中断的生产安全事故。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地详细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种电线电缆用导体旋转拔模的主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一种电线电缆用导体旋转拔模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1、图2,本发明的电线电缆用导体旋转拔模,包括固定模座10和旋转模芯20,所述固定模座10的一侧具有柱形固定模腔11,另一侧具有与柱形模腔11相连通的导线拉拔通道12,柱形模腔11的侧壁和底壁上分别装有滚动轴承30,所述旋转模芯20整体上呈柱形,旋转模芯20置于所述柱形固定模腔11内时通过与所述滚动轴承30配合可在柱形固定模腔11内转动;所述旋转模芯20内具有柱形导体紧压通道21,柱形导体紧压通道21在旋转模芯20的两端分别形成有导线入口22和导线出口23,导线入口22的径向尺寸a大于导线出口23的径向尺寸b,导线出口23朝向所述导线拉拔通道12一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利科技集团(辽宁)有限公司,未经中利科技集团(辽宁)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001496.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