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幕墙玻璃有效
申请号: | 201520825672.6 | 申请日: | 2015-10-25 |
公开(公告)号: | CN205189178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4-27 |
发明(设计)人: | 王益刚;王佳佳;何东兰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市永川区锐峰玻璃制品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4B2/88 | 分类号: | E04B2/88 |
代理公司: | 北京元本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11308 | 代理人: | 李兴寰 |
地址: | 402195 重庆市***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幕墙 玻璃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玻璃制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幕墙玻璃。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发展,现在很多高楼大厦都采用玻璃幕墙,玻璃幕墙显得更具有时代特征,这样就要求用来做幕墙的玻璃能够满足用户多元化的需求,其中,隐框玻璃幕墙是将幕墙玻璃直接用结构胶粘结在铝框上,使得铝框全部隐蔽在玻璃后面,形成大面积全玻璃镜面。但是现在没有专门用于隐框玻璃幕墙的幕墙玻璃,玻璃与铝框之间完全靠结构胶粘结,在将玻璃与铝框接合时之间的结构胶受到挤压流出,造成结构胶的浪费,还严重影响粘接效果,而且结构胶要承受玻璃的自重、玻璃所承受的风荷载和地震作用,以及温度变化的影响,因此隐框玻璃幕墙的安全性不能受到保障;在某些特殊的工程中,为了保证隐框玻璃幕墙的绝对安全性,会采用带金属连接件的隐框幕墙,金属连接件虽然可作为安全措施,但容易因产生集中应力使幕墙玻璃破裂;同时由于玻璃幕墙的大量应用,使得室内的温度受到室外温度的影响极大,无法营造一个稳定、健康的室内环境。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幕墙玻璃,既节约结构胶、提高粘接效果,又具有双重安全保障。
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手段解决上述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幕墙玻璃,其特征在于:包括玻璃主体、直角槽、倒角条、连接固定体、轴孔,所述玻璃主体的四周开设有直角槽,所述直角槽将玻璃主体分为面积不同的两部分,所述玻璃主体的面积小的一侧为内侧,所述玻璃主体的面积大的一侧为外侧,所述玻璃主体的外侧涂覆有防静电涂层,所述玻璃主体的内侧设有热反射膜,所述玻璃主体的内侧设有连接固定体,所述连接固定体上开设有轴孔,所述直角槽的直角处设有倒角条。
进一步,所述玻璃主体为钢化玻璃。
进一步,所述连接固定体有四个,四个所述连接固定体对应设置在玻璃主体的四个直角处。
进一步,所述连接固定体为两边等长的直角形结构的钢化玻璃,所述连接固定体的每条直角边的中心处均开设有轴孔。
进一步,所述连接固定体通过结构胶与玻璃主体粘接在一起。
进一步,所述倒角条为截面为等腰直角三角形结构的橡胶条。
本实用新型的幕墙玻璃,由于设置有所述直角槽,通过所述直角槽可对铝框进行定位和粘接,因此可以轻松确定结构胶的涂抹区域,方便所述幕墙玻璃与铝框的粘接;通过所述直角槽中的倒角条可使得直角槽与铝框之间保持微小的间隙,既能挤压所述直角槽上涂抹的结构胶使其均匀与玻璃幕墙接触,通过直角槽的两个直角边分别与铝框进行粘接,增大了粘接面积,从而提高了粘接效果,提高了隐框玻璃幕墙的安全性,还避免了挤压过紧使得所述直角槽上涂抹的结构胶流出,造成结构胶的浪费的情况,保证了安装的美观性,而且通过四个所述连接固定体可将相邻的两个幕墙玻璃与铝框通过金属连接件固定连接,进一步提高了隐框玻璃幕墙的安全性,又解决了现有的金属连接方式由于集中应力的产生而损坏幕墙玻璃的情况;通过所述热反射膜可大大减少室内、外的热量交换,营造一个稳定、健康的室内环境。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图1为本实用新型幕墙玻璃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幕墙玻璃A-A截面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1、图2,玻璃主体-1、直角槽-2、倒角条-3、连接固定体-4、轴孔-5、防静电涂层-6、热反射膜-7。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如图1、图2所示:本实施例所述的幕墙玻璃,包括玻璃主体1、直角槽2、倒角条3、连接固定体4、轴孔5、防静电涂层6、热反射膜7,玻璃主体1的四周开设有直角槽2,直角槽2将玻璃主体1分为面积不同的两部分,玻璃主体1的面积小的一侧为内侧,玻璃主体1的面积大的一侧为外侧,玻璃主体1的外侧涂覆有防静电涂层6,玻璃主体1的内侧设有热反射膜7,玻璃主体1的内侧设有连接固定体4,连接固定体4上开设有轴孔5,直角槽2的直角处设有倒角条3。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市永川区锐峰玻璃制品有限公司,未经重庆市永川区锐峰玻璃制品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825672.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