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灶具炉头有效
申请号: | 201520397998.3 | 申请日: | 2015-06-11 |
公开(公告)号: | CN204786416U | 公开(公告)日: | 2015-11-18 |
发明(设计)人: | 刘卫玉 | 申请(专利权)人: | 刘卫玉 |
主分类号: | F23D14/64 | 分类号: | F23D14/64;F23D14/04;F24C3/08 |
代理公司: | 佛山市科顺专利事务所 44250 | 代理人: | 梁红缨 |
地址: | 528305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灶具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灶具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灶具炉头。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现有的灶具所使用炉头包括内引射管、外引射管、内混气室及外混气室;所述内引射管与外引射管相互垂直,或者内引射管与外引射管在一个水平面上。使用时,如内引射管与外引射管相互垂直,内引射管的进气口与外引射管的进气口朝向不同,不方便接气,调节也不方便;如内引射管与外引射管在一个水平面上,外混气腔阻力较大,影响了外引射管的引射能力和一次空气补给,造成气体燃烧不充分,降低热效率,浪费能源。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种一种灶具炉头,既确保安装调节方便,又提高外引射管、内引射管的引射能力,使外混气室、内混气室气体混合充分,确保燃烧完全,提高热效率,节约能源。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灶具炉头是这样实现的,其特征在于包括:
底座、外混气腔及内混气腔;所述外混气腔及内混气腔均设在底座上,所述内混气腔位于外混气腔的中心位置并互相隔离;
外引射管;所述外引射管安装在底座上,所述外引射管垂直并正对底座的轴心,外引射管的出气口与外混气腔的入气口连通,外引射管的进气口与外部燃气连通;
弯管;所述弯管安装在底座上并位于外引射管入气口的下方,弯管的出气口与内混气腔的入气口连通;以及
内引射管;所述内引射管与外引射管平行且上下错位分布,所述内引射管位于外引射管下方,内引射管的出气口与弯管的入气口连通,内引射管进气口与外部燃气连通。
所述弯管由上半壳体及下半壳体组成,所述上半壳体及下半壳体固定连接形成输气管道。
所述内引射管比外引射管短。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的优点为:外混气腔内的燃气流动顺畅,阻力小,增加了一次空气的引射能力,使气体混合充分,燃烧完全,降低锅支架高度,减少热损失,提高热效率,节约能源。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
图3是图2的俯视图;
图4是图2的A-A的剖视图;
图5是图2的B-B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说明。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对于这些实施方式的说明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各个实施方式中所涉及到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互相结合。
如图1至5所示,其是一种灶具炉头,包括:
底座1、外混气腔5及内混气腔6;所述外混气腔5及内混气腔6均设在底座1上,所述内混气腔6位于外混气腔5的中心位置并互相隔离;
外引射管2;所述外引射管2安装在底座1上,所述外引射管2垂直并正对底座1的轴心,外引射管2的出气口21与外混气腔5的入气口连通,外引射管2的进气口22与外部燃气连通;
弯管4;所述弯管4安装在底座1上并位于外引射管2入气口的下方,弯管4的出气口与内混气腔6的入气口连通;以及
内引射管3;所述内引射管3与外引射管2平行且上下错位分布,内引射管3位于外引射管2下方,内引射管3的出气口与弯管4的入气口连通,内引射管3进气口与外部燃气连通。
使用时,由于内引射管3与外引射管2进气口朝向一致,接气及调节方便,还由于弯管4及内引射管3位于外引射管2下方,当外引射管2通气时,弯管4位于外混气腔5内的部分不会阻挡外混气腔5内的燃气流动,也不会阻挡外引射管2的出气口,减少阻力,大大增加了外引射管的一次空气引射能力,使气体燃烧充分,提高热效率,节约能源。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弯管4由上半壳体42及下半壳体43组成,所述上半壳体42及下半壳体43固定连接形成输气管道。使用时,可以增加弯管4的内壁光滑度,减少阻力,增加内引射管的一次空气引射能力,使气体混合充分,燃烧完全。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内引射管3比外引射管2短。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内引射管3比外引射管2短,这样既充分保证了内引射管引射能力、增加了一次空气的补给,又缩短了气体在内混气腔的停留时间,确保不会回火。
以上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作出详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对这些实施方式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及变形仍落入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刘卫玉,未经刘卫玉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39799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