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简易台式并捻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520243366.1 | 申请日: | 2015-04-21 |
公开(公告)号: | CN204633114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9-09 |
发明(设计)人: | 赵天安;龙克文 | 申请(专利权)人: | 佛山市川东磁电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R43/28 | 分类号: | H01R43/28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亿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50 | 代理人: | 肖平安 |
地址: | 528513 广东省佛山***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简易 台式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多股线并捻装置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简易台式并捻装置。
背景技术
电线一般都由芯线、绝缘包皮和保护外皮三个组成部分组成,根据芯线数量的不同可分为单股线和多股线。其中的多股线由于每股线芯的直径较小,细线芯不容易产生大的电涡流,因此相对粗线芯的单股线而言,具有柔韧性较好、涡流损耗低、连接布线方便等优点。
在电子产品的焊接加工时,电线的焊接端通常需要先上锡,通过将焊接所需的焊料预先附着与导线的焊接端上,从而提高焊接的效率。焊接前导线的连接端剥除外部绝缘层后,由于多股线的多股芯线相互独立,因此需要对其进行旋转并捻,以使多股线头形成单股线蕊以提高上锡焊接效率。目前的多股线并捻加工大多还是人工手工操作,通过夹具将多股芯线头部夹持后,夹具旋转使线头并捻成线蕊,并捻后的线头需要切断以满足规格需求,操作不便且生产效率较低。现有技术还有待于改进和发展。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和不足,提供一种结构合理、操作方便的简易台式并捻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简易台式并捻装置,包括基板和传动轴,所述基板呈竖直设置,基板上设有捻线孔和引线槽,捻线孔设于基板的中部,引线槽下端与捻线孔连接,引线槽与捻线孔连接处设有捻线口;引线槽的上端连接基板上边缘,且引线槽与基板上边缘的连接处设有开口状的进线口;所述传动轴横向设于基板的后侧,传动轴后端与电机传动连接,捻线孔内可转动地设有耐磨胶套,传动轴的前端套入耐磨胶套穿入捻线孔。
进一步地,所述引线槽呈“V”字形设置,引线槽的小口端与捻线孔连接,且引线槽与捻线孔的连接处设有捻线口,引线槽的大口端开设于基板的上边缘。
进一步地,所述引线槽的两侧边呈螺旋弧线设置,引线槽的两侧边的螺旋方向一致且螺旋弧度不同,引线槽的两侧边下端与捻线孔的内壁连接形成捻线口。
进一步地,所述捻线口的宽度不超过2.6mm,基座厚度不超过12mm。
进一步地,所述耐磨胶套的外径与捻线孔的孔径差不超过1.3mm。
进一步地,所述传动轴前端设有连接轴,连接轴的直径小于传动轴的直径,耐磨胶套套设于连接轴上且耐磨胶套抵设于传动轴的前端。
本实用新型有益效果为:本实用新型结构合理,线芯由进线口进入沿引线槽到达捻线口,引线槽逐渐缩小将发散的线芯收拢,动力轴转动带动耐磨胶套与捻线口处的线芯接触,线芯头部被带动旋转使多股线头相互缠绕完成并捻加工,有效避免并捻加工中线芯折断和和线头不齐整的问题,提高并捻加工效率和质量。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中:
1、基板; 2、传动轴; 3、耐磨胶套; 11、捻线孔;
12、引线槽; 13、捻线口; 14、进线口; 21、连接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如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简易台式并捻装置,包括基板1和传动轴2,所述基板1呈竖直设置,基板1上设有捻线孔11和引线槽12,捻线孔11设于基板1的中部,引线槽12下端与捻线孔11连接,引线槽12与捻线孔11连接处设有捻线口13;引线槽12的上端连接基板1上边缘,且引线槽12与基板1上边缘的连接处设有开口状的进线口14;所述传动轴2横向设于基板1的后侧,传动轴2后端与电机传动连接,捻线孔11内可转动地设有耐磨胶套3,传动轴2的前端穿入捻线孔11与耐磨胶套3连接。上述部件为本实用新型主体结构,剥皮后的多股线芯从进线口14进入引线槽12,线芯沿引线槽12向捻线口11移动的过程中,槽径不断缩小的引线槽12将发散的线芯头部收拢,使线芯到达捻线口13时呈束状线头,此时传动轴2由电机带动使耐磨胶套3旋转,线芯在捻线口13处与耐磨胶套3接触,线芯被耐磨胶套3带动旋转并捻缠绕成股状线束,通过耐磨胶套3、引线槽12和捻线口13的配合可以有效提高并捻质量和效率。
所述引线槽12呈“V”字形设置,引线槽12的小口端与捻线孔11连接,且引线槽12与捻线孔11的连接处设有捻线口13,引线槽12的大口端开设于基板1的上边缘,槽径不断缩小的引线槽12可将发散的线芯头部收拢呈束状,提高并捻效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佛山市川东磁电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佛山市川东磁电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24336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