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微生物载体净水装置有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520162021.3 申请日: 2015-03-20
公开(公告)号: CN204529473U 公开(公告)日: 2015-08-05
发明(设计)人: 蔡天成;温文科;吴建勇 申请(专利权)人: 上海粤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主分类号: C02F3/34 分类号: C02F3/34
代理公司: 上海伯瑞杰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27 代理人: 吴泽群
地址: 201306 上海市浦东新区临港*** 国省代码: 上海;31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一种 微生物 载体 净水 装置
【说明书】:

技术领域

实用新型属于水生态修复和景观水处理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微生物载体净水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放量的增加,河道及湖泊流域不合理开发活动的加剧,使得我国近年来水生态系统紊乱及水质恶化等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全国性的富营养化现象已经产生,水环境质量和功能遭到破坏。水体富营养化是指氮、磷等植物性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湖泊、海湾等相对封闭、水流缓慢的水体,引起藻类和其他水生植物大量繁殖,导致水体透明度和溶解氧下降,水质恶化,其他水生生物大量死亡,水体生态系统和水功能受到阻碍和破坏的现象。微生物作为淡水湖泊生态系统的分解者和食物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起着必不可少的作用,是降解废物、废水的主力军。例如光合细菌能够利用水中残留的有机物(如H2S、NH3等)作为氢的供体进行光合作用,分解水中的有害物质,起到净化水质、相对提高溶解氧、控制水体富营养化的目的。

当水体溶解氧底且有机碎屑多时,污染比较严重时,水体缺乏能降解污染物的微生物。此时可采用该法进行修复,一般有两种方式:(1)向水体投放营养物质和曝气增氧的方式促进土著降解菌的生长;(2)向水体中引入高效降解菌。如德国的萨尔河、英国的泰晤士、美国的密西西比河等采用曝气增氧方式,有效地控制黑臭,提高河流的生物量;福州白马之河、香港城内河通过在河流中安装曝气装置,明显改善水质。

将微生物载体直接投入水底。微生物载体选材局限于沉水性的,而浮水性微生物载体不能使用;当水体深度1-2m,则不利于净化中上层水体;当水体上中下层溶解氧不一样,且下层低溶解氧时,微生物载体中微生物种类缺乏多样性,以厌氧菌为主,不利于净化水体;分散于水底,不易集中移动净化位置或回收;用网袋包裹微生物载体,制成团状微生物载体包,投入水底,虽然方便集中回收,但微生物载体呈团状沉于水底,不利于净化中上层水体,低溶氧量时微生物载体中微生物种类缺乏多样性;而炭素纤维、阿科蔓成本较高,沸石类、陶瓷材料类表比面积较小。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了一种微生物载体净水装置,表比面积较大,取材方便,成本低,可以净化上中下层水体,微生物物种多样性高,且微生物载体由网袋包裹,方便移动和回收。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微生物载体净水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用网袋将微生物载体包裹成的柱状载体,所述柱状载体的顶部和底部分别通过牵引绳与浮体和基座相连。

其中,所述微生物载体为颗粒椰壳炭、颗粒竹炭、颗粒木炭、颗粒果壳炭、颗粒复合活性炭和玉米芯中的一种或多种。

其中,所述微生物载体经微生物菌液浸泡处理过。

其中,所述柱状载体的高度为水深的60-95%。

其中,当所述柱状载体的浮力大于或等于其重力时,所述基座重力与浮力之差大于所述柱状载体的浮力与重力之差;当所述柱状载体的浮力小于其重力时,所述浮体重力与浮力之差大于所述柱状载体的浮力与重力之差。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颗粒椰壳炭、颗粒竹炭、颗粒木炭、颗粒果壳炭、颗粒复合活性炭、玉米芯作为微生物载体,成本较低,而且表比面积较大

2)把微生物载体包裹成为柱状载体,利用基座重力和浮体的浮力作用,使柱状载体竖直于水下,有利于微生物载体与上下层污染水体接触。

3)当水体上中下层溶解氧不一样时,下层微生物载体微生物以厌氧菌为主,上层微生物载体微生物以好氧菌为主,增加水体微生物多样性,有利于净化水体。

4)微生物载体包裹成为柱状载体,方便人工随意移动位置和回收。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柱状载体,11-网袋,12-微生物载体,2-浮体,3-基座,4-牵引绳。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和附图,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如图1所示,一种微生物载体净水装置,包括用网袋11将微生物载体12包裹成的柱状载体1,所述柱状载体1的顶部和底部分别通过牵引绳4与浮体2和基座4相连。微生物载体12事先经微生物菌液浸泡处理过,可以选用颗粒椰壳炭、颗粒竹炭、颗粒木炭、颗粒果壳炭、颗粒复合活性炭和玉米芯中的一种或多种。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粤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上海粤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16202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