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远红外加热亚胺化炉有效
申请号: | 201520091377.2 | 申请日: | 2015-02-10 |
公开(公告)号: | CN204550450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8-12 |
发明(设计)人: | 周永南;冯明月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阴通利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8J5/18 | 分类号: | C08J5/18;C08L79/08 |
代理公司: | 江阴大田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47 | 代理人: | 杜兴 |
地址: | 214400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红外 加热 亚胺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膜生产设备,具体涉及一种远红外加热亚胺化炉。
背景技术
聚酰亚胺薄膜是耐热绝缘的基础材料,聚酰亚胺薄膜的生产基本上是二步法,第一步是合成聚酰胺酸,第二步是成膜亚胺化。成膜方法主要有浸渍法(或称铝箔上胶法)、流延法和流涎拉伸法。流涎法主要设备:不锈钢树脂溶液储罐、流涎嘴、流涎机、亚胺化炉、收卷机和热风系统等。亚胺化炉的作用是将经流涎机形成的含有一定溶剂的聚酞胺酸固态 薄膜进行亚胺化形成聚酞亚胺薄膜。亚胺化炉的结构主要包括传动辊组、加热系统、张力调节系统、排气系统及机架保温系统。传统的加热方式是将电阻加热器排布于炉底,上述加热方式的热传导形式对对流传导,传导效率低且能耗大,优选的技术方案采用红外线加热的方式,将红外线加热板竖向置于上辊筒组和下滚筒组之间所绕薄膜形成连续的V形夹角之间,但是实际生产中发现,远红外加热器与薄膜距离不同,薄膜的亚胺化效率不一。因此,有必要对现有技术中的亚胺化炉进行结构改进。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种能耗低、薄膜的亚胺化效率均一的远红外加热亚胺化炉。
为实现上述技术效果,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一种远红外加热亚胺化炉,其特征在于,包括炉体外壳,所述炉体外壳的顶部设置有排气口,所述炉体外壳的内腔设置有传动辊组,所述传动辊组由上辊筒组和下滚筒组错位组合而成,所述上辊筒组和下滚筒组之间所绕薄膜形成连续的V形夹角,所述V形夹角内设置有成对的远红外加热板,所述远红外加热板与相邻的薄膜所在平面相平行。
为了便于固定远红外加热板的位置,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远红外加热板固定设置在加热板支架上。
为了方便安装使用,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炉体外壳的一侧设置有密封炉门,所述炉体外壳的底面内表面设置有导轨,所述加热板支架底部设置有与所述导轨相配合的滑块。
为了保证最优的薄膜亚胺化效率,所述远红外加热板与相邻的薄膜之间的距离为100~300mm。
为了方便加热装置的维护,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远红外加热板与所述加热板支架之间为可拆卸式固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在于:
该远红外加热亚胺化炉结构简单,将远红外加热板与薄膜所在面保持平行,可以保证薄膜的亚胺化效率均一,由于利用热辐射传导热量,避免传统技术中热量对流对薄膜亚胺化效率的影响,有助于降低能耗,同时便于对炉中不同温度段进行分别控制。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远红外加热亚胺化炉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沿A-A的剖面图。
图中:1、炉体外壳;1-1、密封炉门;2、排气口;3、传动辊组;3-1、上辊筒组;3-2、下滚筒组;4、薄膜;5、远红外加热板;6、加热板支架;7、导轨;8、滑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如图1和图2所示,实施例的远红外加热亚胺化炉,包括炉体外壳1,炉体外壳1的顶部设置有排气口2,炉体外壳1的内腔设置有传动辊组3,传动辊组由上辊筒组3-1和下滚筒组3-2错位组合而成,上辊筒组3-1和下滚筒组3-2之间所绕薄膜4形成连续的V形夹角,V形夹角内设置有成对的远红外加热板5,远红外加热板5与相邻的薄膜4所在平面相平行。
在该实施例中,远红外加热板5固定设置在加热板支架6上;远红外加热板5与相邻的薄膜4之间的距离为100~300mm;远红外加热板5与加热板支架6之间为可拆卸式固定连接。
在该实施例中,炉体外壳1的一侧设置有密封炉门1-1,炉体外壳的底面内表面设置有导轨7,加热板支架6底部设置有与导轨相配合的滑块8。
上辊筒组3-1和下滚筒组3-2之间所绕薄膜4形成连续的V形夹角过大时,单片竖向的远红外加热板与薄膜之间的距离不一,薄膜对远红外光谱的吸收频率会超出最佳吸收频率的区间范围(1320~1380Hz)。
检修时,需将亚胺化炉的密封炉门打开,将加热板支架从炉内沿导轨拉出。
本实施例中的远红外加热板为单面发热加热板,单面发热加热板的加热面与薄膜相对。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阴通利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江阴通利光电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09137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固体热载体干馏装置
- 下一篇:甲醇合成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