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二拖三供水控制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520090746.6 | 申请日: | 2015-02-10 |
公开(公告)号: | CN204475416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7-15 |
发明(设计)人: | 孔生;张松 | 申请(专利权)人: | 济宁金水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3B1/02 | 分类号: | E03B1/02 |
代理公司: | 济宁众城专利事务所 37106 | 代理人: | 李效宁 |
地址: | 272000 山东省济宁市***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二拖三 供水 控制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供水控制装置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是一种二拖三供水控制装置。
背景技术
多泵组联合运行广泛应用在城市供水或小高层或高层建筑的二次加压供水上面。增强设备运行可靠性,减少设备的故障环节,保证为居民不间断供水,是供水行业关心的问题,同时也是设备生产商完善改进方向。目前市场上供水机组大部分采用了一拖一(一台变频器拖动一台泵)和一拖多(一台变频器拖动多台泵)的控制方式,但这两种方式弊端明显,一拖一控制方式需要多台变频器,硬件成本增加。一拖多的控制方式,每台供水泵都要配置两个接触器,完成变频工频的切换,开关触点多,器件故障率增加,且停机时变频器不能实现积分停车,容易造成水锤,损害管道。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设计了一种采用两台变频器来控制三台供水泵的供水控制装置,降低了设备的使用成本,而且增加了控制装置的稳定可靠性,其技术方案为所述的二拖三供水控制装置包括于三相交流电源连接的变频器A、变频器B,其特征是所述的变频器A和变频器B其中一个的输出端与供水泵1M连接,另一个的输出端并联有供水泵2M和供水泵3M,供水泵2M与与变频器A或变频器B的连接线上连接有接触器KM1的常开触点,供水泵3M与变频器A或变频器B的连接线上连接有接触器KM2的常开触点,所述的变频器A和变频器B的信号接收端与压力信号连接,所述的变频器A和变频器B的控制端通过MODBUS总线与可编程控制器PLC连接,可编程控制器PLC的控制输出端并联连接有接触器KM1、接触器KM2,所述的可编程控制器PLC上还连接有触摸屏。
本装置的工作原理:采用两台变频器驱动三台供水泵机组,实现变频器和供水泵机组的配对切换;两台变频器与PLC通过MODBUS总线实时通讯,PLC对反馈压力分块控制,消除变频器个体差异和两台变频器同时允许易产生压力跷跷板的弊端;设备采用混合驱动模式,正常运行时,变频器和供水泵机组采用一拖一的驱动模式,控制压力平稳;在一台变频器故障时,变频器和供水泵机组采用一拖二的驱动模式,实现真正的驱动安全冗余;从电控采用混合驱动模式,实现驱动核心安全冗余,让整套设备运行更可靠。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二托三供水控制装置采用两台变频器驱动三台泵组,且通过可编程控制器PLC和触摸屏对两套变频驱动装置进行MODBUS总线通讯控制,实现设备一拖一和一拖二的混合驱动模式;在正常运行一拖一的驱动模式下,没有工/变频切换,压力运行平稳,能实现积分延时停车,消除水锤效应,在一拖二驱动模式下,满足供水需求,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电控双备用;开关动作器件数量减少,动作触点故障大大减少,系统稳定性增强,易于操作,具有很大的使用意义,易于形成批量生产。
附图说明:
附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1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2的结构示意图;附图中:
1.变频器A、2.变频器B、3.触摸屏、4.压力信号。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便公众更好地掌握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法,本实用新型具体的实施方案为:
实施例1:所述的二拖三供水控制装置包括于三相交流电源连接的变频器A 1、变频器B 2,所述的变频器A 1的输出端与供水泵1M连接,所述的变频器B 2的输出端并联有供水泵2M、供水泵3M,变频器B 2的输出端与供水泵2M连接线上连接有接触器KM1的常开触点,变频器B 2的输出端与供水泵3M连接,供水泵3M的连接线上连接有接触器KM2的常开触点,所述的变频器A 1和变频器B 2的信号接收端与压力信号4连接,所述的变频器A 1和变频器B 2的控制端通过MODBUS总线与可编程控制器PLC连接,可编程控制器PLC的控制输出端口并联连接有接触器KM1、接触器KM2,所述的可编程控制器PLC上还连接有触摸屏3。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济宁金水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济宁金水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090746.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