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芒萁苗木工厂化快速培育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510876233.2 | 申请日: | 2015-12-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5493819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4-20 |
发明(设计)人: | 吴远彬;赵永建;范小明;林木木 | 申请(专利权)人: | 吴远彬 |
主分类号: | A01G1/00 | 分类号: | A01G1/00 |
代理公司: | 厦门市首创君合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5204 | 代理人: | 张辉泉 |
地址: | 364000 福建省龙***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苗木 工厂 快速 培育 方法 | ||
一.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生物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芒萁苗木工厂化快速培育方 法。
二.背景技术
芒萁[Dicranopterisdichotoma(Thunb.)Bernh.]是里白科 (Gleicheniaceae)蕨类植物,广布于我国长江以南各省区,是湿热气 候条件下南方红壤山地最重要的一种指示植物。它极耐干旱、瘠薄,在 没有腐殖质、土壤中有效氮、磷、钾几乎为零的极强度水土流失区,只 要具备有荫湿条件的地方,总可以看到它的踪迹。芒萁根系发达,地下 茎具有无限分枝的特性,可交叉分枝、节节生根,庞大的根系组成一个 密集的根网后,抗冲刷、固土能力特别强,使它成为促进南方水土流失 区植被恢复的首选植物品种。
芒萁主要靠孢子体自然飞播进行繁衍,但在南方极强度水土流失区 的裸露山场,受恶劣生态环境的制约,芒萁孢子萌发后很难存活,必需 采用人工种植芒萁的方法来加快极强度水土流失区裸露山场的植被恢 复。目前,芒萁较为常见的繁殖方法是无性繁殖法和有性繁殖法两种。
芒萁无性繁殖必须挖取野外不定根丰富、地下茎带有一段茎尖的植 株进行移栽。人工移栽繁殖困难在于选取适合移栽的植株花工费时、且 成活率极低,地下茎不带茎尖的植株移栽不能成活,因此,一般移植成 活率也仅在15%左右,生产上没有应用价值。
芒萁有性繁殖即在秋末冬初,芒萁羽片背面的孢子囊将要成熟的时 候,选取孢子囊群多的羽片,将其套装入塑料袋内,过几天时间收取塑 料袋,里面就可以获取大量的芒萁孢子囊,将芒萁孢子囊集中起来存放; 等来年早春,选择较阴的地方,作地畦,地畦上面铺上一层10cm厚的黄 心土,将经过处理的孢子囊混上细沙进行撒播,并在畦上方挂上一层遮 阳网,经常喷水,保证土壤表层不干燥;到春末夏初,畦上就可以看到 细小的薄片状的、近圆形且上部微有凹缺的绿色原叶体,此原叶体的大 小仅0.3mm,再经过几个月的时间,到秋天,看到绿色的原叶体有转色现 象的时候,表明原叶体内已有合子产生,并已接近成熟萌发,不久在转 色的原叶体就可以看到幼孢子体的生出,幼孢子体长出以后,原叶体很 快就死亡,此时新的世代繁衍就开始了。让幼小的孢子体植株再培育一 年,到第二年春天,即可移植营养袋,此时的小植株已长成3.5cm高的 羽片,地下茎的生长也已有3-5cm长,并有好几个已萌动的叶芽;当营 养袋芒萁叶片长满时,即可进行上山移栽。以上有性繁殖存在的问题是: 芒萁苗木培育周期长、出苗量少、苗木质量差、移栽成活率低、袋栽苗 成本高等。
三.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芒萁苗木工厂化快速培育方法,解决现有 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
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包括芒萁孢子采集、人工培育、移植、苗床管理,其中所述的人工 培育为孢子体移植培育,包含以下步骤:(1)配置培养基:取菜园土, 晒干、碾碎,按比例500g加入水1000ml,小火煮1小时,经冷却、澄清; 取上部澄清液,依次加入(NH4)2SO40.5g、KNO32g、KH2PO40.4g、 Mg2SO4·7H2O0.2g、琼脂粉4g,添加水至1000ml,搅拌、加热至琼脂溶解, 趁热均匀倒入30个培养皿中,盖上培养皿,置入高压锅内,加热至115℃, 30分钟后取出,冷却、凝固;(2)接种孢子:将含芒萁孢子的溶液6-8 滴均匀滴在每个培养皿上,抹平,上盖;三天后,每个培养皿滴入5滴 浓度为20ppm的BA激素;(3)管理:接种好的培养皿放入恒温培养箱, 在25℃条件下,每天用500lx光照12小时;6-7周后萌出绿色芒萁原叶 体,再过1周,当原叶体长大到0.5-1mm时,从恒温箱移至室内,向每 个培养皿内滴入0.4-0.6ml蒸馏水,在自然光下培养;4-6周后萌出幼孢 子体,当幼孢子体长到0.5cm时,打开培养皿盖;当孢子体长到2-4cm 时,进行营养袋移植和苗床管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吴远彬,未经吴远彬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87623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魔芋多熟间套栽培方法
- 下一篇:多花黑麦草栽培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