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可视光纤球囊导管在审
申请号: | 201510363861.0 | 申请日: | 2015-06-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4874091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9-02 |
发明(设计)人: | 吴奇;郑琴 | 申请(专利权)人: | 吴奇 |
主分类号: | A61M25/10 | 分类号: | A61M25/10 |
代理公司: | 成都顶峰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24 | 代理人: | 杨俊华 |
地址: | 610000 四川省成***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可视 光纤 导管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可视光纤球囊导管。
背景技术
心脏不同于消化道,肺脏等空腔脏器,心脏作为血流通力学的中心环节,其中填充着足量的血液,因此很难达到在直视下对心脏疾病(特别是结构性心脏病)的诊断及治疗,在临床工作中,对于心脏疾病的诊疗多数依靠超声及血管介入的方法来实现。但由于心脏属于立体结构,无论是利用超声进行检测, 还是利用介入方法采光X光投影都仅能显示心脏二维平面的信息,较多的依靠操作医生的经验来完成在对病灶的测量及定位,其准确性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视光纤球囊导管,解决现有对病灶的检测准确度较低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可视光纤球囊导管,包括可充气球囊,一端与可充气球囊连通并用于将气体通入可充气球囊内的外套管,设置于外套管内并可在外套管内移动的光纤导管,以及设置于外套管外并与光纤导管相连的光纤操作把手;所述外套管与可充气球囊相连的一端端部位于可充气球囊内。值得说明的是,上述可充气球囊充气后底部呈弧形结构,也就是与外套管相连的一端呈弧形状。
进一步地,所述可充气球囊上正对外套管端部的位置设有刻度。
再进一步地,所述光纤导管包括位于外套管内的光纤成像单元,以及与光纤成像单元相连的图像监视器单元和光源控制单元。
更进一步地,所述光纤操作把手位于外套管的另一端;所述外套管侧壁连接有支管,该支管上设有阀门。
另外,所述可充气球囊内还设有套接于外套管外壁上的超声换能器。
进一步地,所述超声换能器包括超声发射装置,和用于控制超声换能器并与超声换能器通过电缆线相连的外置控制主机。
再进一步地,所述超声发射装置包括位于外套管外壁上的超声波驱动模块,以及套接于超声波驱动模块外部的超声换能器单元。
更进一步地,所述可充气球囊由透明材质制作而成。
值得说明的是,本发明也可采用现有的光纤导管和超声换能器,同样也能够实现本发明的效果。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及有益效果:
(1)本发明通过可充气球囊可以完全罩住病灶,将血液排开,方便光纤导管进行探视,避免血液影响探视,从而准确的进行病灶定位;当然本发明也可对一些介入操作进行可视引导,并可对治疗效果及可能存在的并发症进行观察评价。
(2)本发明在可充气球囊上设置了刻度,能够测量病灶的尺寸、大小,从而了解病灶的具体情况,为后期操作提供了更准确的信息。
(3)本发明在外套管上设置了超声换能器,超声波经由球囊底部弧形的部分反射后在球囊的前端形成聚焦,从而产生热能对局部组织进行消融。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使用状态图。
图3为本发明中外套管的横截面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中超声换能器的横截面示意图。
其中,附图中标记对应的零部件名称为:1-可充气球囊,2-外套管,3-光纤导管,4-光纤操作把手,5-刻度,6-阀门,7-异常组织,8-超声换能器,9-超声波驱动模块,10-超声换能器单元,11-电缆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包括但不限于下列实施例。
实施例
如图1~4所示,一种可视光纤球囊导管,包括可充气球囊1,一端与可充气球囊连通并用于将气体通入可充气球囊内的外套管2,设置于外套管内并可在外套管内移动的光纤导管3,以及设置于外套管另一端外部、并与光纤导管相连的光纤操作把手4;所述外套管与可充气球囊相连的一端端部位于可充气球囊内。通过本发明的装置,可清楚准确的探视到病灶的方位;主要是通过可充气球囊将器官(比如心脏)内的血液或其他液体挤开,用可充气球囊将病灶(例如异常组织)罩住,完全将病灶与液体或血液隔开,再通过光纤导管对病灶的进行探视,从而准确的定位,方便后期的操作。同时本发明还可对一些介入操作进行可视化引导,并对治疗效果及可能存在的并发症进行观察评价(如导管射频消融术后可能引起心内膜损伤而导致血栓形成;消融过度导致心脏穿孔,食道心房瘘等并发症,而采用本发明可对上述状况进行观察评价)。
值得说明的是,本发明的光纤操作把手,可在一定程度上调节光纤导管头端的方向和角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吴奇,未经吴奇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36386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广播级高速高清摄像机
- 下一篇:IP电话与电台转接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