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池组及电池壳体构造有效
申请号: | 201480037010.0 | 申请日: | 2014-06-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5359331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9-01 |
发明(设计)人: | 本桥季之;大塚隆;佐久间哲;川口达生;下野园均;园生義人;花田知之 | 申请(专利权)人: | 康奈可关精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1M10/613 | 分类号: | H01M10/613;H01M2/10 |
代理公司: | 北京林达刘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11277 | 代理人: | 刘新宇,张会华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池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将多个单电池收容在框体内而构成的电池组。
背景技术
公知有一种组合多个单体电池(单电池)而成的电池组。各单电池因充电和放电而产生热量,为了维持充放电特性,需要适当地控制单电池的温度。
作为这样的电池组,在JP2010-192207A和JP2011-49139A中公开了一种包括板状的支承构件和冷却部件的电池组,其中,板状的支承构件用于支承多个单体电池的被支承面,冷却部件包括用于对该支承构件进行冷却的帕尔贴元件等。
在JP2011-23296A中公开有这样一种电池组:在用于设置电池组的电池组设置部与单体电池之间设有呈片状、橡胶弹性状的、由糊剂或凝胶构成的导热构件。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在这些专利文件所记载的现有技术中,构成为单体电池的热量经由设置在单体电池的底部侧的壳体等支承构件传递到外部。构成为自壳体的外部对该热量进行冷却。
如JP2011-23296A所记载的现有技术所示,为了提高导热率,在单体电池与壳体之间设有具有弹性或塑性的导热构件。
在这样的结构中,在将层叠单体电池而成的电池单元向壳体固定时,由于电池单元被向壳体侧按压,因而导热构件被按压。导热构件因被电池单元按压而变形。
当导热构件在电池单元与壳体之间变形时,存在电池单元与壳体之间的导热构件的分布不均的情况。由于不均匀分布的导热构件而可能使得电池单元与壳体之间的按压力不均匀,从而对壳体的局部施加过大的力。由此,可能导致壳体的强度、耐久性产生问题。
由于电池单元与壳体之间的按压力的不均匀,从而可能导致导热构件无法获得期望的压缩率。由此,可能产生电池单元与壳体之间的导热率下降、无法获得期望的冷却性能这样的问题。
本发明即是着眼于这样的问题而做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确保壳体的强度和耐久性、且还能够确保导热率的电池组。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一技术方案适用于下述的电池组,该电池组包括:电池单元,其是将包括多个单电池的电池模块层叠而构成的;有底的壳体,其用于收容电池单元;板状的冷却板,其从壳体的外侧固定于壳体的底部,能够经由壳体的底部对电池单元进行冷却;以及第1导热材料,其具有塑性,被夹持在壳体的底部与冷却板之间。该电池组的特征在于,壳体的底部包括导热材料收容部,该导热材料收容部能够收容在冷却板固定于壳体时多余的第1导热材料。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电池组的立体图。
图2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电池组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电池组的主要部位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电池组10的立体图。
电池组10通过在壳体30内收纳电池单元20而构成。壳体30包括底部31、和环绕底部31的周边部而立起设置的侧部32。虽未图示,在壳体30的上方具有从上方覆盖壳体的盖部。
电池单元20通过层叠多个电池模块21而构成。如后所述,在图3中,电池模块21包括多个单电池22,在电池模块21的周围设有电池壳体23。
单电池22由例如锂离子电池、镍氢电池等可充放电的二次电池形成。电池模块21包括多个单电池22。通过在串联方向上层叠多个电池模块21,从而构成电池单元20。电池模块21在层叠方向上利用螺栓等固定。
图2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电池组10的分解立体图。
电池组10通过在图2所示那样的无盖的壳体30上堆叠电池单元20而构成。在壳体30的底部31的外侧设有用于对电池单元20进行冷却的冷却板40。
冷却板40为内部可供介质流通的构造,通过利用介质吸收电池单元20的热量而对电池单元20进行冷却,以避免电池单元20的温度上升得过高。冷却板40利用介质向电池单元20传递热而对电池单元20进行加热,以避免电池单元20的温度下降得过低。冷却板40例如通过以下方式形成:使用将金属板弯折加工而在内部形成有介质的流路的两张金属板,并对金属板的外周实施钎焊。冷却板40具有介质入口41和介质出口4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康奈可关精株式会社,未经康奈可关精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8003701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焊带牵引装置
- 下一篇:一种锌粉沉降收集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