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水箱自动注水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420764046.6 | 申请日: | 2014-12-08 |
公开(公告)号: | CN204229252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3-25 |
发明(设计)人: | 何叶荣;徐雪战;吴娅楠;汪刘凯;莫聪颖;姜苗苗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G05D9/12 | 分类号: | G05D9/1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32001 ***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水箱 自动 注水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上水装置,尤其涉及一种水箱自动上水装置,适用于工业、农业等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一些地方的水箱注水仍采用手动操作,在注水过程中,必须有专人看管,一旦看管人离开,极易造成水满溢出等现象,在造成水资源浪费的同时多造成地面泥泞的现象。同时,现阶段已有的自动注水装置仍存在以下缺点:1.水位一旦下降,自动注水装置就立刻开始工作,补充水箱中缺少的水,这种注水装置经常连续工作,从而降低了其使用寿命;2.有些自动上水装置内部结构设计复杂,日常维护成本较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提供一种水箱自动上水装置,它结构简单,可实现水箱缺水时自动注水,水箱注满后自动停止注水,使用方便,实用性强。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案如下:
一种水箱自动注水装置,包括水龙头、导水管Ⅰ、自动注水阀、导水管Ⅱ、水箱几部分组成。其特征在于:水龙头与自动注水阀通过导水管Ⅰ相连接,自动注水阀与水箱之间通过导水管Ⅱ相连接。
所述导水管Ⅰ、导水管Ⅱ为高压钢丝增强液压胶管,胶管由内胶层、中胶层、2或4层钢丝缠绕增强层、外胶层组成,内胶层具有使输送介质承受压力,保护钢丝不受侵蚀的作用,外胶层保护钢丝不受损伤,钢丝(φ0.3--2.0增强钢丝)层是骨架材料起增强作用。
所述自动注水阀严格遵照《水工金属结构防腐蚀规范》(SL105-2007)的参数设计,为采用耐腐蚀轻质铝合金材料制成的金属结构。由注水阀入水孔、注水阀出水孔、活塞、导水孔、电磁铁Ⅰ、电磁铁Ⅱ、导向杆Ⅰ、复位弹簧Ⅰ、复位弹簧Ⅱ、卡扣、卡槽和铝合金金属外壳几部分组成,其特征在于:注水阀入水孔、注水阀出水孔分布在铝合金金属外壳外部,活塞、电磁铁Ⅰ、电磁铁Ⅱ、导向杆Ⅰ、复位弹簧Ⅰ、复位弹簧Ⅱ和卡扣分布在铝合金金属外壳内部,导水孔与卡槽分布在活塞之上。工作时,注水阀入水孔通过导水管Ⅰ与水龙头相连,注水阀出水孔通过导水管Ⅱ与水箱相连,水龙头保持打开状态,当水箱中水位到达水箱低水位点处时,电磁铁Ⅰ工作,克服复位弹簧Ⅰ的作用拉动活塞向右方移动,卡扣在复位弹簧Ⅱ的作用下,向下移动,卡扣在活塞上的卡槽内,防止活塞向左方移动。此时,导水孔与注水阀入水孔、注水阀出水孔形成连通状态,水流经导水管Ⅰ、导水管Ⅱ与导水孔向水箱中注水;当水箱中的水位到达水箱高水位点处,电磁铁Ⅱ工作,卡扣克服复位弹簧Ⅱ的拉力作用向上移动,活塞在复位弹簧Ⅰ的作用下向左移动,导水孔与注水阀入水孔和注水阀出水孔形成闭合状态,停止注水。
所述水箱严格遵照《水工金属结构防腐蚀规范》(SL105-2007)的参数设计,为不锈钢金属材质制成的上端开口状盛水容器,由水箱入水孔、水箱排污孔、水箱低水位点、水箱高水位点、浮子与导向杆Ⅱ几部分组成。其特征在于:水箱入水孔、水箱排污孔分布在水箱之上,浮子套装在导向杆Ⅱ之上,可随着水箱中水位的高低上下移动,水箱低水位点与水箱高水位点嵌装在水箱的外部,与浮子上的指针相接触,起控制自动注水阀开启的作用。
本实用新型一种水箱自动注水装置在使用过程中,水流由水龙头通过导水管Ⅰ、自动注水阀、导水管Ⅱ注入到水箱之中,实现了水箱的自动注水,解决了传统人工操作造成的人力资源浪费问题。同时,操作方便,实用性较强。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水箱自动注水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自动注水阀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水箱结构示意图。
图中符号说明如下:
1-水龙头;2-导水管Ⅰ;3-自动注水阀;4-导水管Ⅱ;5-水箱;6-注水阀入水孔;7-注水阀出水孔;8-活塞;9-导水孔;10-电磁铁Ⅰ;11-电磁铁Ⅱ;12-导向杆Ⅰ;13-复位弹簧Ⅰ;14-复位弹簧Ⅱ;15-卡扣;16-卡槽;17-铝合金金属外壳;18-水箱入水孔;19-水箱排污孔;20-水箱低水位点;21-水箱高水位点;22-浮子;23-导向杆Ⅱ。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一种水箱自动注水装置,包括水龙头1、导水管Ⅰ2、自动注水阀3、导水管Ⅱ4、水箱5几部分组成。其特征在于:水龙头1与自动注水阀3通过导水管Ⅰ2相连接,自动注水阀3与水箱5之间通过导水管Ⅱ4相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理工大学,未经安徽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764046.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培养室温度控制系统
- 下一篇:一种水位高度自动保持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