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液压式天然气汽车加气子站回油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420568200.2 | 申请日: | 2014-09-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4141228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2-04 |
发明(设计)人: | 王锡桥;王德印;张立改;陈福洋;王建新;张鹏娜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瑞科(廊坊)能源装备集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7C5/00 | 分类号: | F17C5/00;F17C13/02 |
代理公司: | 北京律智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438 | 代理人: | 阚梓瑄;路兆强 |
地址: | 065001 河北***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液压式 天然气 汽车 加气子站回油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液压式天然气汽车加气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液压式天然气汽车加气子站回油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应用广泛的液压式天然气汽车加气子站系统是由液压式天然气汽车加气子站、子站车及连接两者的高压软管等组成的系统。该系统以自动控制的方式,运转专用设备,将特殊性质的液体(液压油)以高压充入到子站车的集装管束中,将其内的压缩天然气推出,经过过滤,通过站内的加气机实现给以压缩天然气为燃料的汽车加气。加气结束后,子站车的集装管束内的气体只剩很少残余部分,此时,特殊性质的液体(液压油)在集装管束内残余气体的压力下全部回到子站的油箱内,以便进行下一个加气循环。
在液压油回到油箱的过程中,由于是残余气体的压力推动液压油回到油箱,因此,残余的气体有可能进入到油箱中,造成油箱内压力增大,油箱压力增大又会造成不安全隐患,一是造成常压容器的承压带来的不安全,二是造成安全盖启动时的喷油带来的危险。也有可能会有其他潜在的危险。
目前,为了防止残余气体进入到油箱,采用的是利用压差开关检测的方式。具体为,在回油管与油箱的连接处安装压差开关,当进入连接处的介质状态发生变化时,其内压力会出现变化,压差开关会反应该处压力变化,发出信号,停止回油动作。然而,压差开关的检测存在延迟,当其检测到压力变化时,很可能气体已经进入油箱,且压差开关通过压力的细微变化作出判断,其准确度低。并且,此种方式只能够提供一级安全保护,当压差开关出现失误时,还是会发生油箱内进入气体的现象,造成危险。
因此有必要提出更加安全的保护方式,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液压式天然气汽车加气子站回油系统,以便准确、及时的检测是否有气体进入油箱内,提高回油过程安全性。
为达成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液压式天然气汽车加气子站回油系统,用于将子站车内的液体输送至子站内,该回油系统包括:油箱;回油管路,其一端与子站车连通,另一端与子站的油箱连通;液位传感器,其设置于回油管路,用于检测进入回油管路的介质的状态;及管路开关,设置于该回油管路,其中,当液位传感器检测到进入回油管路的介质为气态时,回油系统的控制器控制管路开关关闭。
其中,回油管路包括从子站车至油箱依次连接的第一油路、第一缓冲管、连接管、第二缓冲管及第二油路,液位传感器设置于连接管上。
其中,第一缓冲管、连接管及第二缓冲管呈U形,第一油路、第二油路及连接管的管径均小于第一缓冲管和第二缓冲管的管径。
其中,管路开关包括第一开关和第二开关,第一开关设置于第一油路,第二开关设置于第二油路。
其中,管路开关为控制球阀。
其中,还包括压力变送器,其设置于连接管,用于检测回油管路内的压力,当回油管路内的压力大于预设压力值时,回油系统的控制器控制第一开关关闭。
其中,还包括压差开关,其设置于油箱,当其检测到油箱内压力超出预设值时,回油系统的控制器控制管路开关关闭。
其中,液位传感器为超声波液位开关。
本实用新型相较于现有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由于设置在回油管路上的液位传感器能够在介质进入油箱之前即可检测出介质是否为气态,因此能够事先判断,及时发出关闭信号。而现有技术是在气态进入油箱后,压差开关才能做出反应,因此,无法提前判断,及时采取关闭措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液压式天然气汽车加气子站回油系统反应快速、判断准确、能够有效避免气体进入油箱导致的危险。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液压式天然气汽车加气子站回油系统在回油过程中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液压式天然气汽车加气子站回油系统在回油即将结束时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考附图更全面地描述示例实施方式。然而,示例实施方式能够以多种形式实施,且不应被理解为限于在此阐述的实施方式;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使得本实用新型更全面和完整,并将示例实施方式的构思全面地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图中,为了清晰,可能夸大了区域和层的厚度。在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类似的结构,因而将省略它们的详细描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瑞科(廊坊)能源装备集成有限公司,未经安瑞科(廊坊)能源装备集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56820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