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用于电连接器的弯式接触件转接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420407913.0 | 申请日: | 2014-07-23 |
公开(公告)号: | CN204144453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2-04 |
发明(设计)人: | 李统刚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永贵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R4/02 | 分类号: | H01R4/02;H01R4/18 |
代理公司: | 四川省成都市天策商标专利事务所 51213 | 代理人: | 伍孝慈 |
地址: | 621000***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连接器 接触 转接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连接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电连接器的弯式接触件转接结构,适用于新能源汽车、工业设备、城市轨道的连接器的大电流弯式接触件转接结构或转接方式,特别适用于新能源汽车用电连接器的大电流弯式接触件转接结构或转接方式。
背景技术
传统的电连接器的大电流接触件转接方式通常为圆形的两件式,插合接触件和线缆连接件;插合接触件的轴向两端分别设有插合接触部分和转接部分,两端均为母端;插合接触部分的轴线与插合接触件的轴线重合,转接部分的轴线与插合接触件的轴线垂直;线缆连接件为公端,尾部设有压线孔;使用时线缆连接件装入插合接触件的转接部分,就能达到弯式转接的目的;这种传统的大电流接触件连接方式中的零件外形均为圆形,原材料均为铜棒,成形方式为机械加工,在加工中会造成材料的浪费,生产效率较低,成本较高,还会增大连接器的体积。传统的大电流接触件连接方式在使用时,会产生两处电气连接薄弱点,分别为插合接触部分和连接部分处,这样会增加一个发热点,不利于控制接触件的温升;可见传统的大电流大电流接触件连接方式不适用于现代电连接器的大电流、小体积的使用要求,特别是不适用于新能源汽车用电连接器的大电流、小体积、高效率、低成本的使用要求。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之处,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电连接器的弯式接触件转接结构,能够满足电连接器大电流、小体积、高效率、低成本的使用要求。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用于电连接器的弯式接触件转接结构,包括插合接触件和线缆连接件,所述插合接触件和线缆连接件通过焊接的方式相互连接;所述插合接触件由插合接触部分和插合连接部分组成,所述线缆连接件包括线缆连接部分和线缆压接部分,所述插合接触件的中轴线与线缆连接件的中轴线之间所成的夹角a,0≤а≤90°,实现了弯式转接,连接更加安全、可靠,减少了转接处的电气连接薄软点,有利于控制接触件的温升。当0<а≤90°,这就实现了插合接触件的弯式转接,而当а=0时,为直式转接,所以这种连接方式还可以实现直式转接。焊接好后,通过专用工装把线缆与焊好的组件压接在一起,这样就实现了弯式转接的线缆连接。
为了更好地实现本实用新型,所述插合接触件的插合连接部分与线缆连接件的线缆连接部分通过焊接方式相互连接,两者相互焊接形成一个焊接区域。
本实用新型插合接触部分优选的结构技术方案是:所述插合接触件的插合接触部分由两组悬背梁构成,两组悬背梁在端部形成背靠背状接触部。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插合接触件的插合连接部分由两片连接片重叠构成一个整体呈长方形平面。本实用新型的插合接触件横截面为矩形,采用铜带为原材料,模具冲制成形,再表面处理,减少了材料的浪费,且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本实用新型线缆压接部分优选的结构技术方案是:所述线缆连接件的线缆压接部分具有U形槽,所述线缆压接部分整体的中心线与线缆连接部分整体的中心线相互重合。本实用新型的线缆连接件为异形,其横截面为矩形,采用铜带为原材料,模具冲制成形,再表面处理,减少了材料的浪费,且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是:所述线缆连接件的线缆连接部分横截面为矩形,并由铜材料制造而成;所述插合接触件的插合连接部分横截面为矩形,并由铜材料制造而成。
本实用新型较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及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转接方式中的部件外形为异形结构,有利于减小连接器体积;插合接触件的中轴线与线缆连接件的中轴线之间所成的夹角a,并且0≤а≤90°,既可以实现直式转接,又可以实现弯式转接,使用更加多样化。本实用新型在不影响连接器性能的前提下,减小了连接器的体积,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适应批量生产,特别适用于新能源汽车对电连接器大电流、小体积、高效率、低成本的使用要求,具有很高实用价值。
(2)本实用新型的所有部件采用铜带作为原材料,通过直接模具冲压成形,减少了材料的浪费,且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3)本实用新型插合接触件的插合接触部分为“背靠背”形,由两组悬背梁构成,增加了连接处的接触部大小或面积,降低发生瞬断的发生率;
(4)本实用新型采用焊接方式将插合接触件与线缆连接件刚性连接在一起,实现弯式转接,连接安全可靠,减少了转接处的电气连接薄软点,有利于控制接触件的温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永贵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四川永贵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40791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