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微气泡制备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420373485.4 | 申请日: | 2014-07-08 |
公开(公告)号: | CN204049854U | 公开(公告)日: | 2014-12-31 |
发明(设计)人: | 徐伟刚;张坤;徐佳骏;衣洪杰;张尉;蒋忠新;孙茂森;宁小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B19/00 | 分类号: | A61B19/00 |
代理公司: | 上海元一成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68 | 代理人: | 赵青 |
地址: | 200433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气泡 制备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实验室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微气泡制备装置用于研究减压病、气栓症等疾病中不同气泡的致病作用及机制。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海洋战略的持续拓展,各类潜水活动日益频繁。减压病是潜水活动中面临的最主要的医学问题,它的致病原因是体内(包括血管内)形成气泡。在临床手术和动静脉输液操作时,也可能因气体进入血液循环并发气栓症。深入研究血管内气泡导致机体损伤的效应、阐明发病机制、探索有效防治措施,成为临床医学、特别是高气压医学研究的重点。目前对减压病气泡致病效应和机制的研究多是通过模拟潜水在动物体内自发产生气泡,能够真实模拟潜水疾病的发生,但由于减压病的发生存在严重的个体差异,这种方式既因需要大量重复而耗费大量的实验动物,更为重要的是其无法定量控制气泡的生成,而难以深入研究气泡致病的量-效关系,也影响了机制研究的深度和筛选有效防治措施的效率。目前用于实验研究的微气泡制备装置结构复杂,加工困难,产生的微气泡较大,且体积差异较大,同时难以精确控制微气泡数量。
因此,如果在优化减压病动物模型和评价研究工作的同时,能够设计出特定的微气泡生成装置,能够按需生成目标大小和密度的微气泡,将对离体微气泡血管灌流研究以及在体动、静脉气栓症研究,排除减压病动物实验中复杂的体内干扰因素,分析气泡致病的量-效关系,深入探索循环系统内气泡致病的机制和防治措施等产生极大的帮助。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研究气泡致病机制、探索有效防治措施提供可用于离体血管灌流和制备动物气栓症模型的微气泡而设计一种特定的微气泡生成装置。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既可精确控制微气泡大小、密度,又可通过使用不同的气源产生含不同气体的微气泡,满足不同研究需求。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微气泡制备装置,包括壳体、壳盖、进气管、进液管、进气毛细玻璃管、变径毛细玻璃管和流出管;所述的壳体透明中空,壳体的一端连接流出管,壳体的另一端以壳盖密封;所述的进气管通过壳盖连通壳体,并依次连接进气毛细玻璃管、变径毛细玻璃管和流出管;所述的进液管通过壳盖进入壳体;所述的变径毛细玻璃管的中间为狭窄段,所述的进气毛细玻璃管的头端伸入变径毛细玻璃管的狭窄段。
本实用新型中,两根毛细玻璃管的结合处构成微气泡生成处。
较优的,所述进气管、进气毛细玻璃管、变径毛细玻璃管和流出管位于壳体的轴线上。
较优的,所述进气毛细玻璃管的头端拉细,内径为15~100μm。
较优的,所述进气毛细玻璃管的头端末端为楔形,斜面坡度为45°。
较优的,所述的变径毛细玻璃的狭窄段的内径为30~500μm。
较优的,所述的进气毛细玻璃管的外径为1~1.5mm、内径为0.75~0.9mm。
较优的,所述的进气管通过壳盖上的进气接口进入壳体,进气接口以橡皮塞密封;所述的进液管通过壳盖上的进液接口进入壳体,进液接口以橡皮塞密封。
所述的进液接口位于进气接口下方,可防止液体中固体杂质阻塞管路。
较优的,所述的壳体为子弹头状或漏斗状,壳体直径小的一端连接流出管。
所述的壳体,可选自医用输液器上的墨菲氏滴管(又名吹塑小滴斗)。
所述的壳体,其内径远大于进液管,可减慢液流,利于液体中固体杂质沉积。
较优的,所述的进气管内径为2~3mm、进液管内径为2~3mm。
较优的,所述的橡皮塞轴线钻孔,插入进气毛细玻璃管。
所述的进气管,包裹并连接壳盖上的进气接口,同时包裹进气毛细玻璃管。进气管的自由端连接压缩瓶。
所述的进液管,其自由端连接输液泵。
较优的,所述的流出管的内径为1~2mm。
所述的流出管,其内径小于进液管,可提高液体流出速度,避免因液流缓慢导致气泡碰撞融合。本实验新型用于向动物体内注射气泡时,其末端可连接静脉输液针。由于流出管无色透明,可直接放置在显微镜下观察记录微气泡,分析微气泡大小和数量。
所述的微气泡制备装置,根据进气毛细玻璃管和变径毛细玻璃管拉制的内径数值,可制备直径在150~500μm之间的微气泡。在两毛细玻璃管拉制的内径数值一定时,制备出的微气泡大小均一,差异较小,微气泡生成速度稳定。保持输入液体和气体流度相同时,在灌流大小、数量精确可控的条件下,使用同一微气泡制备装置可实现同一强度的微气泡多次灌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未经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37348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