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30~120英寸电容屏的窄边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420347590.0 | 申请日: | 2014-06-25 |
公开(公告)号: | CN203909776U | 公开(公告)日: | 2014-10-29 |
发明(设计)人: | 张亮;唐永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莞市安道光电材料制造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3/044 | 分类号: | G06F3/044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亿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50 | 代理人: | 肖平安 |
地址: | 523000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30 120 英寸 电容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容屏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30~120英寸电容屏的窄边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在20世纪90年代初,出现了一种新的人机交互作用技术--触摸屏技术。利用这种技术使用者只要用手指轻轻地碰计算机显示屏上的图符或文字就能实现对主机操作,这样摆脱了键盘和鼠标操作,使人机交互更为直截了当。因此,触摸屏技术已成为当前最简便的人机交流的输入设备。
现有电容触摸屏的四边均需布设很多金属导线,每一条通道需对应一条金属导线;这样意味通道数越多,金属导线所需的面积越大,造成大尺寸的电容屏边框就越宽;意味着相配套的触摸电视或广告牌的边框会变宽,势必会影响触摸屏的审美观和操作实用性,不容易让消费者接受,故有必要对现有触摸屏的结构进行进一步地技术革新。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和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单,设计合理、使用方便的30~120英寸电容屏的窄边结构。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30~120英寸电容屏的窄边结构,包括电容屏主体,所述电容屏主体背面设置有PCB连接板和IC元件,所述电容屏主体的两边驱动区均对称设置有至少一个可挠性软线板,所述电容屏主体的感应区设置有至少一个可挠性软线板。
进一步地,所述电容屏主体的两边驱动区均对称设置有一个可挠性软线板,所述电容屏主体的感应区设置有一个可挠性软线板。
进一步地,所述电容屏主体的两边驱动区均对称设置有三个可挠性软线板,所述电容屏主体的感应区设置有三个可挠性软线板。
采用上述结构后,本实用新型有益效果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30~120英寸电容屏的窄边结构,包括电容屏主体,所述电容屏主体背面设置PCB连接板和IC元件,所述电容屏主体的两边驱动区均对称设置有至少一个可挠性软线板,所述电容屏主体的感应区设置有至少一个可挠性软线板。在使用本实用新型时,通过可挠性软线板代替在电容屏屏体上的金属走线,并能够四周直接信号导出,再使用可挠性软线板连接控制芯片,以达到触控目的,所需的区域面积很小,电容屏边框能做到5-10mm,极大地减小了电容屏边框,提高了触摸屏的美观性和操作实用性。本实用新型具有结构简单,设置合理,制作成本低等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种实例正面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种实例正面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种实例背面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电容屏主体; 1-1、驱动区; 1-2、感应区;
21、PCB连接板; 22、IC元件; 3、可挠性软线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如图1-3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30~120英寸电容屏的窄边结构,包括电容屏主体1,所述电容屏主体1背面设置有PCB连接板21和IC元件22,PCB连接板21和IC元件22之间的连接均为现有技术。
所述电容屏主体1的两边驱动区1-1均对称设置有至少一个可挠性软线板3,所述电容屏主体1的感应区1-2设置有至少一个可挠性软线板3。
如图1所示,所述电容屏主体1的两边驱动区1-1均对称设置有一个可挠性软线板3,所述电容屏主体1的感应区1-2设置有一个可挠性软线板3。这种连接方式的优点是:在调试和装机的过程中能有效避免信号干扰。
如图2所示,所述电容屏主体1的两边驱动区1-1均对称设置有三个可挠性软线板3,所述电容屏主体1的感应区1-2设置有三个可挠性软线板3。在上述基础上,把驱动区1-1和感应区1-2拆分成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可挠性软线板3进行连接,以方便焊接。
如图3所示,可挠性软线板3一端与电容屏主体1正面、侧面相连接后,可挠性软线板3另一端弯曲过来分别与PCB连接板21和IC元件22相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通过可挠性软线板代替在电容屏屏体上的金属走线,极大地减小了电容屏边框,提高了触摸屏的美观性和操作实用性;减少金属导线的印刷量,增加生产良率,减少材料成本;
2、不采用激光蚀刻金属线或印刷金属线,无直接的材料损耗,提供制程良率;
3、绑定面积增大,方便技术人员操作,不易造成不良,可提升良率;
4、四周无细小的金属导线,减少贴合断线的风险,提升贴合良率;
5、软线板为可弯折曲绕,对制造制程和客户装机更便捷;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莞市安道光电材料制造有限公司,未经东莞市安道光电材料制造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34759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塔吊附着臂拆除抱杆
- 下一篇:用于行车及轨道维修的吊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