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螺纹钢筋锚杆有效
申请号: | 201420347316.3 | 申请日: | 2014-06-25 |
公开(公告)号: | CN203905984U | 公开(公告)日: | 2014-10-29 |
发明(设计)人: | 李雪峰;江洪广;杜传治;李来中 | 申请(专利权)人: | 莱芜钢铁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21D21/00 | 分类号: | E21D2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五洲洋和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87 | 代理人: | 刘春成;温泉 |
地址: | 271104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螺纹 钢筋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用于多种坑道作业工程的支护用锚杆领域,尤其是一种螺纹钢筋锚杆。
背景技术
随着煤炭资源的不断开采,矿井埋深不断增加、地质条件日益复杂化,国家对煤矿安全越来越重视,而对煤矿巷道进行支护是构筑煤矿安全的主要保障。
现有技术中,对煤矿巷道进行支护时,普遍采用传统的螺纹钢式树脂锚杆,应用时需要在该锚杆两端轧头、滚丝加工紧固螺纹,然而如此加工出的紧固螺纹会对该锚杆的杆体轧头部位造成加工硬化和应力集中的后果,从而破坏了杆体端部的强度和延伸率,使其成为锚杆杆体的薄弱环节。当载荷较大时,容易在轧头滚丝处发生脆性断裂。且轧头后滚丝长度有限,一般不超过100mm,遇到岩层碎岩情况,使与紧固螺纹配合的螺母压不到位,出现托盘悬空不贴岩壁现象,起不到支护作用,存在安全隐患。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螺纹钢筋锚杆,其结构合理、承载能力强、节料省工,锚固效果好,安全可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如图1-图4所示,一种螺纹钢筋锚杆,其包括:杆体,呈棒状;以及与所述杆体热轧一体形成的螺纹,所述螺纹以右旋螺旋线的形式形成于所述杆体的侧表面上,所述螺纹具有多圈子螺纹,多圈子螺纹中的任意一圈子螺纹包括:多个螺旋横肋,所述多个螺旋横肋中的任意相邻两个螺旋横肋之间不连接以形成不连续的一圈子螺纹。
进一步地,所述螺纹的多圈子螺纹处于同一条螺旋线上。
进一步地,所述多圈子螺纹中的任意相邻两圈子螺纹之间的间距为8~12mm。
进一步地,在通过所述杆体轴线的剖面上,所述螺旋横肋的断面为等腰梯形。
进一步地,所述螺旋横肋的高度为1.6~1.7mm,所述螺旋横肋的底宽为4.0~6.2mm。
进一步地,所述螺纹横肋的侧面与所述杆体的侧表面形成的夹角的角度为50°~90°,所述螺纹横肋与所述杆体形成的螺旋升角的角度为5°~15°。
进一步地,所述螺纹横肋的数量为两个。
进一步地,所述杆体呈圆棒状,所述杆体的侧表面包括:上平面、下平面、与所述上平面的左侧和所述下平面的左侧连接的左弧面、以及与所述上平面的右侧和所述下平面的右侧连接的右弧面,所述螺旋横肋位于所述左弧面或所述右弧面上,所述螺旋横肋的侧面与由所述上平面和所述左弧面连接形成的连接线以及由所述上平面和所述右弧面连接形成的连接线相交,或与由所述下平面和所述左弧面连接形成的连接线以及由所述下平面和所述右弧面连接形成的连接线相交。
进一步地,所述上平面和所述下平面之间的间距为14.2~19.6mm。
本实用新型相比现有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因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合理,由棒材轧机直接热轧成品,不需要二次轧头后滚丝加工,直接与相应规格的铸造螺母配合使用;所以制造成本可比传统螺纹钢式锚杆降低15%左右,而强度提高约30%,适应了我国当前煤矿支护安全、节能、环保的要求,降低了用户使用费用。
2、因为本实用新型的杆体全长等强度,锚固力大,无薄弱截面;所以比同规格普通锚杆的承载能力更高,还根据需要可非常方便地任意截取不同长度杆体,并可满足端锚、加长锚及全长锚等多种锚固形式,材料利用率高,降低金属材料的消耗。因此,本实用新型可以解决传统左旋螺纹钢式锚杆杆体端部被轧头、挤压后强度和延伸率受到破坏、锚杆尾部螺纹段长度有限,不能二次紧固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螺纹钢筋的主视方向示意图。
图2是图1的俯视方向示意图。
图3是图1的左视方向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放大的螺旋横肋断面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1杆体,11上平面,12下平面,13左弧面,14右弧面,2螺旋横肋,21螺旋横肋的侧面,α螺旋横肋的侧面与杆体侧表面的夹角,ψ螺旋横肋的螺旋升角,l螺旋横肋的间距,b螺旋横肋的底宽,dh杆体直径,dl自由膨胀面直径,h螺旋横肋的高。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参见图1-图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螺纹钢筋锚杆,其包括:杆体1和螺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莱芜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未经莱芜钢铁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347316.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