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兼容不同GPU的管理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420342946.1 | 申请日: | 2014-06-25 |
公开(公告)号: | CN203930809U | 公开(公告)日: | 2014-11-05 |
发明(设计)人: | 郑臣明;刘文君;柳胜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曙光信息产业(北京)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11/32 | 分类号: | G06F11/32;G06F13/40 |
代理公司: | 北京安博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71 | 代理人: | 徐国文 |
地址: | 100193 北京市海淀***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兼容 不同 gpu 管理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计算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兼容不同GPU的管理系统。
背景技术
NVIDIA公司在1999年发布GeForce256图形处理芯片时首先提出GPU的概念。GPU能够从硬件上支持T&L(TransformandLighting,多边形转换与光源处理)的显示芯片,因为T&L是3D渲染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其作用是计算多边形的3D位置和处理动态光线效果,也可以称为“几何处理”。一个好的T&L单元,可以提供细致的3D物体和高级的光线特效;只不过大多数PC中,T&L的大部分运算是交由CPU处理的(这就也就是所谓的软件T&L),由于CPU的任务繁多,除了T&L之外,还要做内存管理、输入响应等非3D图形处理工作,因此在实际运算的时候性能会大打折扣,常常出现显卡等待CPU数据的情况,其运算速度远跟不上今天复杂三维游戏的要求。即使CPU的工作频率超过3GHz或更高,对它的帮助也不大,由于这是PC本身设计造成的问题,与CPU的速度无太大关系。
GPU(Graphic Processing Unit,图形处理器),在现代计算机中应用得越来越广,一是应用在图形处理领域,二是应用在HPC(High Performance Computing)领域。目前主要有两大产品系列Intel GPU和NVIDIA GPU。这两种厂商的GPU带外管理功能都可以采用PCIE(PCI Express Bus)规范中定义的可选的SMBus总线作为带外管理信号,但采用的管理协议不同。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兼容不同GPU的管理系统,其中的BMC芯片能够智能地识别PCIE插槽上所插入的GPU板卡类型,并自动地调用相关的程序建立起与此GPU相适配的通信协议,实现BMC芯片对GPU板卡有效的管理。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如下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兼容不同GPU的管理系统,所述系统包括CPU芯片、南桥芯片、BMC芯片、PCIE插槽、排针、错误指示灯和手持终端;所述CPU芯片通过南桥芯片和BMC芯片连接,所述BMC芯片通过以太网或串口与手持终端连接,所述PCIE插槽通过SMB总线与BMC芯片连接,所述BMC芯片同时与排针连接;所述错误指示灯通过错误指示信号线连接BMC芯片,BMC芯片采用ASPEED公司的AST2400。
所述CPU芯片与南桥芯片之间通过DMI2总线连接,所述南桥芯片与BMC之间通过LPC总线连接。
所述BMC芯片通过南桥芯片读取BIOS中所检测到的GPU板卡信息。
所述BMC芯片采用SMB总线连接PCIE插槽的SMB总线针脚,对PCIE插槽上所插入的GPU板卡进行管理。
所述SMB总线包括SMB时钟信号线BMC_SMB_CLK和SMB数据信号线BMC_SMB_SDA。
所述排针用于标识GPU板卡类型,排针通过GPU板卡身份信号线GPU_TYPE_ID连接BMC芯片的GPIO针脚。
通过排针把GPU板卡身份信号GPU_TYPE_ID拉为高电平,表明PCIE插槽所插入板卡为Intel GPU板卡;把GPU板卡身份信号线GPU_TYPE_ID拉为低电平,表明是NVIDIA GPU板卡;所述BMC芯片则根据检测GPU板卡身份信号线GPU_TYPE_ID的高低电平来判断PCIE插槽所插入的GPU板卡类型。
所述排针的PIN1通过阻值为4.7K欧姆的上拉电阻连接到3.3V辅助电源;PIN2通过GPU板卡身份信号线GPU_TYPE_ID连接到BMC芯片的GPIO针脚;PIN3接地。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1)BMC芯片能够智能地识别PCIE插槽上所插入的GPU板卡类型,并自动地调用相关的程序建立起与此GPU相适配的通信协议,实现BMC芯片对GPU板卡有效的管理。
2)BMC芯片利用LPC总线能够实现从BIOS中读取GPU板卡信息。
附图说明
图1是兼容不同GPU的管理系统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曙光信息产业(北京)有限公司,未经曙光信息产业(北京)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34294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