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巴西试验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420342600.1 | 申请日: | 2014-06-24 |
公开(公告)号: | CN203908887U | 公开(公告)日: | 2014-10-29 |
发明(设计)人: | 温茂萍;庞海燕;贺传兰;朱风云;唐维;李明;颜熹琳;王维欣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化工材料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1N3/28 | 分类号: | G01N3/28 |
代理公司: | 四川省成都市天策商标专利事务所 51213 | 代理人: | 伍孝慈 |
地址: | 621000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巴西 试验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材料力学性能测试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可以比较准确测试脆性炸药拉伸强度和延伸率的巴西试验装置。
背景技术
炸药材料一般具有低强度脆性特征,拉伸性能是其最被关注的力学性能,虽然其拉伸性能测试已有标准方法,但这些标准中采用的是长度大于50mm、哑铃状等较为复杂的试样,存在炸药量大、试样尺寸较大、加工精度较高、制样周期较长等缺点,在炸药配方研究中或某些特殊较小尺寸炸药件上存在制样困难问题而不能获得其力学性能数据,因此,需要一种小试样、形状简单易于制备的间接测试方法。
巴西试验试样形状简单而且尺寸可以较小,在一定条件下巴西试验测试结果与拉伸性能具有一定相关性,传统巴西试验方法是采用平面压头加载与LVDT测试应变相结合的方式,见图1(101为炸药试样,102为上压头,103为下压头,104为引伸计,105为安装座)。尽管先后有许多研究者对炸药巴西试验方法进行了改进,也有采用圆弧压头、橡胶面压头等方法,但该这些方法一直存在一个显著问题:测试获得的试样拉伸性能显著小于标准拉伸试验结果,有时差异超过50%,虽然橡胶面压头可以使拉伸强度比较接近标准拉伸试验测试结果,但是该方法还没有实现同时准确测试拉伸强度和延伸率,因此,巴西试验测试结果通常只是作为几种材料之间拉伸性能的平行比较,或者只是单纯作为一种力学加载方手段,并未正真作为炸药材料拉伸性能的一种测试方法。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克服了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可以比较准确测试脆性炸药拉伸强度和延伸率的巴西试验装置的实施方式,以期望解决巴西试验测试脆性炸药拉伸强度和延伸率的结果与标准拉伸试验结果差异大以及不能够同时准确测试拉伸强度和延伸率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巴西试验装置,包括安装座、双侧引伸计、上压头、下压头,所述下压头设置在安装座的中部,上压头位于下压头的正上方,上压头与下压头之间预留炸药试样的安放空间,双侧引伸计设置在安装座上,双侧引伸计包括对立设置在炸药试样的安放空间的两侧的左侧引伸计和右侧引伸计,所述上压头的下端面设置第一圆弧压面,下压头的上端面设置第二圆弧压面,炸药试样的安放空间位于第一圆弧压面与第二圆弧压面之间,所述第一圆弧压面、第二圆弧压面的圆弧直径为炸药试样的直径的1.3~1.4倍;所述巴西实验装置还包括用于标定双侧引伸计零点的量块和用于标定双侧引伸计满量程的量块,所述双侧引伸计的满量程的测试误差经所述的两个量块标定后不超过0.5%。
优选的,所述第一圆弧压面、第二圆弧压面的圆弧直径为炸药试样的直径的1.35倍。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述炸药试样为圆柱形炸药薄片。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用于标定双侧引伸计零点的量块的宽度与炸药试样的直径相等,所述用于标定双侧引伸计满量程的量块的宽度比炸药试样的直径大1mm。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述第一圆弧压面与第二圆弧压面之间的炸药试样安放空间能够放置一个直径为炸药试样直径的1.3~1.4倍、长≥20mm的中心线水平的圆柱。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述上压头与第一圆弧压面粘接固定,所述下压头与第二圆弧压面粘接固定。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之一是:本实用新型针对传统巴西试验方法存在的问题,对其试验装置进行改进,使改进后的巴西试验装置可以同时测试拉伸强度和延伸率,并且测试结果与标准拉伸试验结果十分接近,从而实现在不能制备标准拉伸试样情况下为炸药材料研制和性能评估提供拉伸性能数据。
附图说明
图1为传统的巴西试验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巴西试验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巴西试验装置标定引伸计的零点和满量程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化工材料研究所,未经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化工材料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34260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全自动硅片插片机
- 下一篇:一种具有缓冲层的硅基薄膜太阳能电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