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船用复合鼓动喷水推进器有效
申请号: | 201420282664.7 | 申请日: | 2014-05-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3889039U | 公开(公告)日: | 2014-10-22 |
发明(设计)人: | 胡安康;侯立勋;王超;韩凤磊;汪春辉;杨放青 | 申请(专利权)人: | 哈尔滨工程大学 |
主分类号: | B63H11/06 | 分类号: | B63H11/0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50001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复合 鼓动 喷水 推进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推进器,尤其涉及一种船用复合鼓动喷水推进器。
背景技术
螺旋桨做旋转运动,在推动流体向后运动的同时使流体产生了旋转运动。推动流体向后运动是螺旋桨产生推力所必须的,而尾流的旋转运动完全是一种能量浪费。尾流旋转运动所消耗的能量通常能够达到主机功率的15%以上。此外,普通螺旋桨普遍存在转速高噪声大,迎水面积大对船舶产生较大的阻力,工艺复杂加工制造难度大。近些年喷水推进器取得了显著地发展,与常规螺旋桨相比,喷水推进器具有抗空泡性能优越,并且噪音小等优点。但喷水推进器推进效率普遍偏低。
现有的推进器主要是依靠螺旋桨做旋转运动,在推动流体向后运动的同时使流体产生了旋转运动。推动流体向后运动是螺旋桨产生推力所必须的,而螺旋桨所产生的尾流的旋转运动完全是一种能量浪费。尾流旋转运动所消耗的能量通常能够达到主机功率的15%以上。此外,普通螺旋桨普遍存在转速高噪声大,迎水面积大对船舶产生较大的阻力,工艺复杂加工制造难度大。
国内外已经有很多关于船舶推进器方面的专利,例如美国专利US4102293公布的Device for propelling ships,依靠往复轴和叶片的配合运动,可以为船舶提供向前的推力。但依然存在些许不足,首先由于船体向前运动,在推进器张开时逆流前行时,产生较大的阻力,其次在“相扑与急张”的过程中,易产生横向流,这就与螺旋桨旋转流会产生尾旋流相同,也是一种能量的损失,并且其结构相对复杂。
在现如今大力倡导节能减排的大的背景下,开发新型节能推进装置来避免产生不必要的旋转流及横向流成为船舶节能的重要研究课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减少能量损失,提高推进效率,而提供一种船用复合鼓动喷水推进器。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包括喷水筒、第一鼓动推进器、第二鼓动推进器、外往复式主轴和内往复式主轴,所述喷水筒上部分是喇叭形状、下部分是圆柱形状,喷水筒上部分设置有进水口,喷水筒下部分内侧设置有滑槽,第一鼓动推进器和第二鼓动推进器通过滑槽安装在喷水筒内,第一鼓动推进器与外往复式主轴连接,内往复式主轴贯穿外往复主轴,内往复主轴的端部连接第二鼓动推进器。
本实用新型还包括这样一些结构特征:
1.第一鼓动推进器和第二鼓动推进器结构相同,每个鼓动推进器都包括两个鼓动叶片、旋转内轴、旋转轴外壳、每个鼓动叶片的一侧有两个联接环,两个鼓动叶片分别通过联接环交错套在旋转内轴上,两个联接环中间设置有扭转弹簧。
2.第二鼓动推进器的旋转轴中间位置设置平衡针。
3.第一鼓动推进器的两叶片中间位置设置凹槽。
4.旋转轴外壳上设置有与联接环相适应的缺口。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在保证船舶航行性能的前提下,采用前、后两个鼓动喷水推进器外加喷水筒协同工作,推动水流沿轴向向后运动,驱动船舶平稳前行并且可以避免横向流动,从而减少能量损失,使用两个推进器的推进效率高;相对传统的螺旋桨推进器而言,本实用新型不会产生尾旋流,能量损失少。
附图说明
图1(a)是安装本实用新型的船舶总体结构示意图,图1(b)是图1(a)船尾局部放大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剖视图;
图4(a)是本实用新型的1号鼓动推进器剖视图,图4(b)是图4(a)的俯视图;
图5(a)是本实用新型的2号鼓动推进器剖视图,图5(b)是图5(a)的俯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1号鼓动推进器刚性连接机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2号鼓动推进器刚性连接机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1号鼓动推进器两叶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的2号鼓动推进器两叶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的旋转轴外壳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的运动状态1;
图12是本实用新型的运动状态2。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复合鼓动喷水推进器安装在船尾,图1(b)为图1(a)尾部的局部放大图,从图中可以看出推进器外壳与船尾进行无缝衔接,就整体而言具有良好的流场适配性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哈尔滨工程大学,未经哈尔滨工程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282664.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开启式格栅
- 下一篇:一种汽车保险杠示距防撞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