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新型烟气余热回收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420255725.0 | 申请日: | 2014-05-19 |
公开(公告)号: | CN203823738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9-10 |
发明(设计)人: | 王坤;张怀全;宁方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湖北国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2D1/36 | 分类号: | F22D1/36 |
代理公司: | 武汉楚天专利事务所 42113 | 代理人: | 孔敏 |
地址: | 430074 湖北省武汉市东湖高新技术开发***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型 烟气 余热 回收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节能环保领域,具体是一种新型烟气余热回收系统。
背景技术
在现今社会里,节能已成为继煤炭、电力、石油、天然气之后的“第五能源”。目前工业锅炉是我国主要的热能动力设备,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能源消耗日益增加,城市大气质量日益恶化的问题越发突出。现在的工业锅炉的使用中普遍存在着热量利用率低、排放烟气的余热温度过高以及烟气内污染环境气体含量过高等问题。由于石油、煤等燃料中均含有硫、氮氧化物等,因此烟气中不可避免的含有SO2、SO3等酸性气体,与水蒸气结合后形成硫酸蒸汽。当锅炉尾部受热面的金属壁面温度低于烟气酸露点温度时,就会在其表面形成液态硫酸,造成腐蚀。因此为了保护尾部受热面,排烟温度应该高一点。但是,如果排烟温度过高,则会导致烟气中的热能白白进入环境空气中,使得排烟损失过高。如何科学合理的设定排烟温度就是涉及合理节能的关键。
与此同时,由于燃料、设备状况、环境的不同等,烟气的酸露点并不能保持定值,考虑到根据经验公式计算的结果与实测的烟气酸露点也会存在一定的偏差,因此工程实际常常采用留有一定温差安全余量,这样导致一部分烟气热能的浪费。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既能够提高锅炉效率、降低排烟温度、节约燃料,又能够抗酸露点腐蚀的新型烟气余热回收系统。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新型烟气余热回收系统,其烟道的一端与锅炉相连,另一端与烟囱相连,所述系统包括空气预热器和水热媒省煤器,所述水热媒省煤器包括烟气换热器、省煤器,空气预热器的烟气出口连接烟气换热器的烟气入口,省煤器换热管出口至烟气换热器换热管进口之间由第一热媒水管道连接,烟气换热器换热管出口至省煤器换热管进口之间由第二热媒水管道连接,第一热媒水管道上设有循环水泵,第一热媒水管道通过第三热媒水管道与除氧给水或除盐给水管连接,空气预热器用于预热空气进行助燃,省煤器用于加热给水提高给水温度;烟气换热器出口烟道上设有酸露点测量仪和温度传感器,所述酸露点测量仪、度传感器和循环水泵分别与控制器连接。
如上所述的新型烟气余热回收系统,第三热媒水管道上设有定压阀和补液阀,定压阀用于控制循环水回路的压力以免低于饱和压力,补液阀用来补充循环系统中由于泄露造成的水损失。
如上所述的新型烟气余热回收系统,第二热媒水管道上设有放气阀。
如上所述的新型烟气余热回收系统,空气预热器为管壳式空气预热器或扰流子空气预热器。
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不仅可以通过空气预热器预热空气进行助燃,还可以通过省煤器加热给水提高给水温度,从而可以减少从汽轮机组的抽汽。
2、本实用新型可以自动调节水热媒换热器的烟气换热器的壁面温度始终高于烟气酸露点温度,无需人工干预。
3、本实用新型可以实时的监测烟气的酸露点温度,通过调节循环水泵转速,使得烟气温度始终微高于实测酸露点温度,最大限度的吸收烟气的热能,同时避免酸性腐蚀的发生。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烟气余热回收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锅炉,2—空气预热器,3—水热媒换热器,4—第二热媒水管道,5—放气阀,6—省煤器,7—烟囱,8—烟气酸露点测量仪,9—第一热媒水管道,10—定压阀,11—补液阀,12—第三热媒水管道,13—控制器,14—循环水泵,15—烟气换热器,16—温度传感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烟气余热回收系统的结构示意图,所述新型烟气余热回收系统的烟道一端与锅炉1相连,另一端与烟囱7相连,包括空气预热器2和水热媒省煤器3,所述水热媒省煤器3包括烟气换热器15、省煤器6、第一热媒水管道9、第二热媒水管道4、第三热媒水管道12、循环水泵14、温度传感器16、酸露点测量仪8、控制器13。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湖北国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湖北国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25572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