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粘结型的颌间牵引夹板有效
申请号: | 201420249430.2 | 申请日: | 2014-05-16 |
公开(公告)号: | CN203943783U | 公开(公告)日: | 2014-11-19 |
发明(设计)人: | 马志贵;杨驰;沈宇清;谢千阳;何冬梅;王保利;张善勇;沈佩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 |
主分类号: | A61F5/048 | 分类号: | A61F5/048 |
代理公司: | 上海翼胜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18 | 代理人: | 施春花;翟羽 |
地址: | 200011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粘结 牵引 夹板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口腔医疗器械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粘结型的颌间牵引夹板。
背景技术
颌面部骨折后由于骨折断端的移位以及咀嚼肌的牵拉等往往会造成咬合关系紊乱,对于一些移位不明显、无明显功能障碍者则可考虑保守治疗。保守治疗多采用颌间弹性牵引的方法,利用持续的牵引力来调整肌力量的失衡和微小的骨折错位,达到恢复咬合关系和骨折复位的目的。
比较传统的方法是钢丝固定牙弓夹板(又称文特氏弓)的牵引法,在局麻下,通过结扎丝固定在牙齿颈部,牵引钩朝向龈方,可将结扎丝头部塞于牵引钩下方,以减轻结扎丝对口腔黏膜的刺激,也便于牵引。该方法利用成品带钩牙弓夹板按牙弓形态成形然后用较细的金属结扎丝穿过牙间隙将牙弓夹板结扎在上下牙齿上行牵引,对牙龈及牙周刺激严重,结扎丝易松动滑脱,固定不牢,口腔卫生难以维持。
临床中也使用上下颌正畸颌间牵引法(又称粘结托槽牵引),需要粘结正畸托槽及弯制随行弓,弯制复杂,要求精细及操作费时耗力,需要正畸专业的基础知识才能完成。也有报道采用上下颌骨内植入支抗钉完成牵引,该法简便易行、以上下颌骨作为支抗,牵引力量较大,但对牙龈也有一定的刺激和损伤,而且支抗钉植入术有一定创伤。也存在支抗钉易被牙龈包埋及松动脱落的风险。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对牙龈损伤小,利于口腔清洁的粘结型的颌间牵引夹板。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粘结型的颌间牵引夹板,包括夹板本体,所述夹板本体宽度为1.5—2mm,厚度为0.3—0.5mm,夹板本体的底板设置网眼,夹板本体的一侧设置牵引钩。
作为一个优选方案,所述牵引钩末端圆顿。
作为一个优选方案,所述夹板本体的材质为不锈钢。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本装置易于弯制成形,能满足各种类型的骨折后继发错合患者的牵引要求,操作简单,省时省力。通过光固化树脂将本装置粘结固定于牙齿,底板的网眼设置使得固定牢固,有效防滑防脱;减轻了对牙周组织的伤害,利于清洁,使口腔卫生容易维持。本装置可个性化的应用于各类骨折及伴随的错位咬合的牵引治疗中,能实现无创、高效、省时省力的目的。
附图说明
图1为本装置粘结型的颌间牵引夹板的主视图。
图2为本装置粘结型的颌间牵引夹板的后视图。
图3为本装置使用参考图。
图示中的标号为:
1——夹板本体;11——网眼;12——牵引钩。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详细说明,实施例的用途仅在于解释本发明而非限定技术方案。
实施例
如图1和图2所示,粘结型的颌间牵引夹板包括夹板本体1,夹板本体1宽度为1.5—2mm,厚度为0.3—0.5mm,夹板本体1的底板设置网眼11,夹板本体1的一侧设置牵引钩12。
夹板本体1的材质为不锈钢,横截面为长方形,底板设计为网眼结构,以增强结合力,通过光固化树脂将底板或整个夹板本体1结合于牙面中部。牵引时一般在上下颌同时使用本颌间牵引夹板,牵引钩12朝向龈方,通过小橡皮圈作用于牵引钩12,弹性牵引上下颌牵引夹板,以达到咬合关系恢复及骨折复位的目的。为防脱防松动,树脂可将夹板本体1完全包埋覆盖。夹板本体1的一侧均匀分布着若干个牵引钩12,使用时牵引钩一般位于牙齿与牙齿中间,牵引钩12长1.5mm,牵引钩12末端圆钝,避免了患者佩戴颌间夹板而产生对牙龈组织的直接伤害。
本装置可应用于牙槽骨骨折的固定牵引、颌骨骨折及髁突骨折的固定牵引及陈旧性颌骨骨折手术后的牵引等各类骨折及伴随的错位咬合,达到骨折复位及咬合关系恢复的目的。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未经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24943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