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无地基型二层升降旋移停车设备有效
申请号: | 201420237797.2 | 申请日: | 2014-05-09 |
公开(公告)号: | CN203834997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9-17 |
发明(设计)人: | 何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骆敬军 |
主分类号: | E04H6/06 | 分类号: | E04H6/06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华学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245 | 代理人: | 蔡茂略 |
地址: | 510110 ***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地基 型二层 升降 停车 设备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升降旋移停车设备,特别是涉及一种无需开挖地面进行混凝土地基施工的二层升降旋移停车设备。
背景技术
目前公知的二层升降旋移式停车设备,主要采用承(载)车板、支撑承(载)车板的立柱、行车轨道和行车厢组成。底层任何时候均可停放一部车辆。行车轨道设置在停车位的侧边,为底层留有停车空间。工作过程为:行车厢及其上的立柱和承载车板沿轨道移出,行车厢移动到车位边缘停止,然后立柱及承载车板旋转90度,使承载车板垂直于停车位,承载车板下降到地面,车辆驶入承载车板,停车后司机离开,承载车板沿立柱上升到顶部,立柱反向旋转90度,使台板与停车位平行,行车厢沿行车轨道移进车位。现有的这种技术,采用的是单支承立柱结构,支承承车台板和上层车辆重量的立柱将车辆和承车台板重量产生的倾翻力矩专递到轨道上,因此轨道必须固定到混凝土地基上。而要支承车辆自重和台板重量及产生的倾翻力矩,地基的结构必须经过严格的设计校核,要具有足够的厚度,而开挖地面进行地基施工限制了二层升降旋移停车设备的应用范围和增加了施工难度。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的升降旋移二层停车设备的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无地基型升降旋移式停车设备,该设备安装时无需开挖地面进行额外的混凝土地基施工,仅需要较少的膨胀螺栓对整机进行固定,极大地增加了二层升降旋移停车设备的适用范围和降低了施工难度。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无地基型二层升降旋移停车设备,包括包括底盘、行车导轨、行车厢、承车台板、立柱、滚轮组、第一液压推杆和第二液压推杆;立柱为槽钢焊接而成,截面为开口四边形;承车台板为长方形,承车台板通过滚轮组与立柱连接,承车台板还与第一液压推杆连接,第一液压推杆设置在立柱内;立柱底部设有圆柱形轴段,圆柱形轴段设置在行车厢一端的轴孔内,行车厢内设有第二液压推杆,第二液压推杆与立柱连接;行车厢为长方体型,行车厢下底装有行车轮,行车轮卡入行车导轨中,行车导轨连接在底盘上,底盘由单层方管连接组成。
为进一步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优选地,组成底盘的单层方管铺满整个停车位,单层方管的纵向排列方式为垂直车辆进入车位方向,与行车导轨垂直。
所述行车导轨由两条轻型钢轨组成,行车轨道焊接在底盘上。
所述行车导轨的截面为工字型。
圆与立柱外表面相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整个设备具有单独的底盘,停车设备中上层停放的车辆、承载台板及立柱的重量和弯矩作用在底盘上,而不是作用在地基上,安装时无需进行混凝土地基施工,施工方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无地基型二层升降旋移停车设备的主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无地基型二层升降旋移停车设备的俯视图。
图3是底盘结构主视图。
图4是底盘结构左视图。
图中示出:底盘1、行车导轨2、行车轮3、行车厢4、承车台板5、立柱6、滚轮组7、第一液压推杆8、轴孔9、圆柱形轴段10、第二液压推杆11、单层方管12。
具体实施方式
为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不限如此。
如图1‐4所示,一种无地基型二层升降旋移停车设备,包括底盘1、行车导轨2、行车厢4、承车台板5、立柱6、滚轮组7、第一液压推杆8和第二液压推杆11;立柱6为槽钢焊接而成,截面为开口四边形;承车台板5为长方形,承车台板5通过滚轮组7与立柱6连接,承车台板5还与第一液压推杆8连接,第一液压推杆8设置在立柱6内;通过液压系统令承车台板沿立柱上下移动;滚轮组7设有多个滚轮,部分滚轮的外圆与立柱6内表面连接,部分滚轮的外圆与立柱6外表面相连接,使承车台板只可沿立柱上下移动;立柱6底部设有圆柱形轴段10,圆柱形轴段10设置在行车厢4一端的轴孔9内,行车厢4内设有第二液压推杆11,第二液压推杆11与立柱6连接,使立柱6可相对行车厢4转动,从而带动承车台板5转动。
行车厢4为长方体型,行车厢4下底装有行车轮3,行车导轨2的截面为工字型,行车轮3卡入行车导轨2中,使行车厢4只能沿行车导轨2移动,行车导轨2焊接在底盘1上,底盘1由单层方管12焊接组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骆敬军,未经骆敬军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23779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安全气囊静电放电试验测试系统
- 下一篇:金属制品用防锈清洗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