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深井可调低密度流体快速排液试油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420233779.7 | 申请日: | 2014-05-08 |
公开(公告)号: | CN203905909U | 公开(公告)日: | 2014-10-29 |
发明(设计)人: | 王树强;李洪山;王淑玲;曾晓辉;葛党科;单桂栋;赵英;张妍;宋志勇;康玫;刘晓晶;陈琳;郭秀亭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大港油田钻采技术开发公司;大港油田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E21B43/00 | 分类号: | E21B43/00;E21B43/116;E21B47/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中实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13 | 代理人: | 唐维宁 |
地址: | 300280 ***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深井 可调 密度 流体 快速 试油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深井快速排液试油工艺技术,尤其是涉及一种深井可调低密度流体快速排液试油装置。
背景技术
试油是利用一套专用设备和工具,对井下油气进行直接测试,以取得排液有关层的油气产能、压力、温度和油、气、水样物性资料的工艺过程。试油(测试)工艺技术已有多年的发展历史,其工艺技术已经相对成熟,目前常规的试油(测试)技术为:负压射孔测液面恢复求产、洗井求取液性;也采用单纯的地层测试或射孔-测试二联作。排液措施大多为汽化水降液面,通常采用NAVI泵、螺杆泵或水力泵等进行排液。即使应用先进的地层测试工具,可以获取较好的油气层资料,但不能实现连续大量排液。
为了缩短施工周期、提高作业工作效率,各种联作管柱的研究应用是目前最主要的措施之一,也是试油工艺发展的趋势,试油技术主要有射孔与地层测试器的二联作及NAVI与MFE、TCP三联作试油工艺技术。但是上述几种试油方法针对气井和深层的排液均具有的一定局限性。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试油技术不能满足气井和深层的排液需求,导致施工作业效率低下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深井可调低密度流体快速排液试油装置。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深井可调低密度流体快速排液试油装置包括地面总成和井下试油工艺管柱,井下试油工艺管柱位于生产套管内,井下试油工艺管柱的2个或2个以上气举阀、筛管、射孔装置通过油管由上至下依次连接;由上至下的气举阀打开压力依次增大;射孔装置由上至下依次包括机械点火头、射孔枪、丝堵;井下进液通道为生产套管与井下试油工艺管柱的环空,井下出液通道为井下试油工艺管柱的内孔。
地面总成包括供液系统和出液系统。
供液系统的储液罐、泵车Ⅰ、低密度流体混配系统通过管线依次连通,低密度流体混配系统还与空气制氮装置连通;低密度流体混配系统的输出管线通过供液管线与井下进液通道连通。井下出液通道通过出液管线与出液系统的储液罐连通。
出液系统储液罐由储液罐Ⅱ和储液罐Ⅰ串联组成。储液罐Ⅰ与油罐车连通,储液罐Ⅱ与泵车Ⅱ连通。泵车Ⅱ的输出管线与供液系统的储液罐连通。
供液管线、出液管线上安装有阀门。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结构合理,通过调整井筒内的液体密度形成井筒内最大的负压,实现对深井进行大压差排液的目的;采用氮气混配,安全可靠;实现了井内大压差连续排液。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深井可调低密度流体快速排液试油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中:1.气举阀Ⅰ,2.油管,3.气举阀Ⅱ,4.气举阀Ⅲ,5.筛管,6.机械点火头,7.射孔枪,8.丝堵,9.储液罐,10.泵车Ⅰ,11.空气制氮装置,12.低密度流体混配系统,13.储液罐Ⅱ,14.储液罐Ⅰ,15.泵车Ⅱ,16.油罐车,17.生产套管,18.井下试油工艺管柱,19.供液管线,20.出液管线,21.供液系统,22.出液系统。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知晓的是,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所列出的具体实施方式,只要符合本发明的精神,都应该包括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参见附图1。本实用新型深井可调低密度流体快速排液试油装置主要包括地面总成和井下试油工艺管柱18。
井下试油工艺管柱18位于生产套管17内。
井下试油工艺管柱18的2个或2个以上气举阀、筛管5、射孔装置通过油管2由上至下依次连接。由上至下的气举阀打开压力依次增大。射孔装置由上至下依次包括机械点火头6、射孔枪7、丝堵8。通常为油管2、气举阀Ⅰ1、油管2、气举阀Ⅱ3、油管2、气举阀Ⅲ4、油管2、筛管5、油管2、射孔装置依次连接。
井下进液通道为生产套管17与井下试油工艺管柱18的环空,井下出液通道为井下试油工艺管柱18的内孔。
地面总成主要包括供液系统21和出液系统22。
供液系统21主要包括的储液罐9、泵车Ⅰ10、低密度流体混配系统12和空气制氮装置11。储液罐9、泵车Ⅰ10、低密度流体混配系统12通过管线依次连通;低密度流体混配系统12还与空气制氮装置11连通。
低密度流体混配系统12的输出管线通过供液管线19与井下进液通道连通。井下出液通道通过出液管线20与出液系统22的储液罐连通。
出液系统22的储液罐由储液罐Ⅱ13和储液罐Ⅰ14串联组成。储液罐Ⅰ14与油罐车16连通;储液罐Ⅱ13与泵车Ⅱ15连通。泵车Ⅱ15的输出管线与供液系统21的储液罐9连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大港油田钻采技术开发公司;大港油田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未经天津大港油田钻采技术开发公司;大港油田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233779.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网带式烘干机的传动及烘干结构
- 下一篇:一种化纤生产切片结晶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