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全断面降尘喷雾架有效
申请号: | 201420229929.7 | 申请日: | 2014-05-07 |
公开(公告)号: | CN203822356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9-10 |
发明(设计)人: | 温金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陕煤集团神木红柳林矿业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21F5/04 | 分类号: | E21F5/04 |
代理公司: | 西安弘理专利事务所 61214 | 代理人: | 谈耀文 |
地址: | 719313 陕西***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断面 降尘 喷雾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通风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全断面降尘喷雾架。
背景技术
在煤矿生产和建设过程中,会产生的各种岩矿微粒,这些岩矿微粒统称为煤矿粉尘,粉尘是煤矿自然灾害之一,煤矿粉尘按其理化性质主要分为对人体的危害和粉尘爆炸性危害两类,一方面,如果人体肺部长期吸入大量的粉尘,就可能患尘肺病,据相关部门统计,建国以来,我国矿山企业累计已发生尘肺病近七十余万例,死亡人数突破二十余万,居各类职业病之首,国营煤矿每年尘肺病死亡人数已大大超过工伤死亡人数,目前每年新增尘肺病上万例,而且呈上升趋势,每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上百亿元,矿山职业病安全问题已成为我国一大社会公害,严重制约着我国采矿工业的健康发展,矿山事故和职业病已造成家庭、社会的问题,也直接影响到社会的安定。另一方面,煤尘爆炸产生高温、高压和生成大量有毒有害气体,又破坏井巷,毁坏设备,伤亡人员,甚至导致整个矿井毁坏,严重地威胁安全生产和人员生命安全。
而预防尘肺病和煤尘爆炸的关键就是降低工作场所的粉尘浓度,煤矿粉尘的防治措施有多种,其中应用最广泛的就是喷雾降尘,但目前矿井下的喷雾全部安设在巷道顶部,降尘效果不佳,而且喷雾方向单一,拆卸、搬运和修理比较麻烦,并且无法调节高度。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全断面降尘喷雾架,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煤矿井下喷雾降尘方向单一,拆卸、搬运和修理比较麻烦且降尘效果不佳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一种全断面降尘喷雾架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包括一个几字形的钢管框架,钢管框架由第一侧管、第二侧管和顶管通过插销连接固定组成,第一侧管、第二侧管垂直于水平面设置,第一侧管、第二侧管底部焊接有底座,顶管的两端分别连接在第一侧管、第二侧管的上端,在第一侧管、第二侧管和顶管上分别焊接有3套喷雾管,喷雾管上均匀的设置有若干个喷头,第一侧管、第二侧管上的喷雾管与顶管上的喷雾管分别通过两通和短软管相连接,第一侧管上的喷雾管的下端连接高压进水管,第二侧管上的喷雾管的下端管头是密封的。
本实用新型一种全断面降尘喷雾架的特点还在于:
第一侧管和第二侧管等高;
第一侧管和第二侧管之间的距离等于顶管的长度;
第一侧管上的喷雾管长度小于第一侧管的长度,第二侧管上的喷雾管长度小于第二侧管的长度,顶管上的喷雾管长度小于顶管的长度。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全断面降尘喷雾架采用组合式安装方法,降低了劳动强度,保证了安装过程中的安全性,同时便于组装、拆卸、移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全断面降尘喷雾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钢管框架,2.第一侧管,3.顶管,4.插销,5.底座,6.喷雾管,7.喷头,8.高压进水管,9.第二侧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全断面降尘喷雾架,包括一个几字形的钢管框架1,钢管框架1由第一侧管2、第二侧管9和顶管3通过插销4连接固定组成,第一侧管2、第二侧管9垂直于水平面设置,第一侧管2、第二侧管9底部焊接有底座5,顶管3的两端分别连接在第一侧管2、第二侧管9的上端,在第一侧管2、第二侧管9和顶管3上分别焊接有3套喷雾管6,喷雾管6上均匀的设置有若干个喷头7,第一侧管2、第二侧管9上的喷雾管6与顶管3上的喷雾管6分别通过两通和短软管相连接,第一侧管2上的喷雾管6的下端连接高压进水管8,第二侧管9上的喷雾管6的下端管头是密封的。
其使用方法为,在需要架设降尘喷雾架的矿井地段,先将第一侧管2和第二侧管9立起,利用底座5稳定安放在地面上,然后将顶管3吊起,通过插销4将第一侧管2、第二侧管9分别和顶管3进行连接、固定,再通过两通和短软管将第一侧管2、第二侧管9和顶管3上的喷雾管6相连接,形成一体,接通高压进水管8,根据具体需要的喷雾量打开喷雾管6上面设置的喷头7,就可以起到降低回风大巷粉尘浓度的作用。
本实用新型一种全断面降尘喷雾架,在需要降尘的矿井地段,架设方便,而且可以根据需要,灵活调节喷雾量的大小,降尘工作完毕后,拆卸方便,省时省力。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陕煤集团神木红柳林矿业有限公司,未经陕煤集团神木红柳林矿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229929.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采煤工作面瓦斯抽采孔的布置结构
- 下一篇:一种新型破岩滚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