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桩式先张法预应力张拉台座有效
申请号: | 201420199571.8 | 申请日: | 2014-04-22 |
公开(公告)号: | CN203901514U | 公开(公告)日: | 2014-10-29 |
发明(设计)人: | 杨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杨众;杨峰 |
主分类号: | B28B23/04 | 分类号: | B28B23/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15000 浙江省宁波市***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桩式先张法 预应力 台座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预制构件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制造预应力构件的台座。
背景技术
在预应力预制构件采用长线法密排制造时,钢绞线的张拉力特别大,需要有顶柱来平衡压力,锚固端还需设置平衡巨大抗倾覆力矩的机构。尤其在软土地区,如采用埋深较大的重力式抗倾覆机构,则挖土深度大,需做基坑支护,施工困难、造价高。如采用全桩式墩台,则用于抗拔的摩擦桩造价也较高,还会产生不均匀沉降而危害台座使用。一种施工方便、重力式与杠杆抗倾覆式相结合的大吨位张拉台座还未见报道。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之不足,提供一种施工方便、重力式与杠杆抗倾覆式相结合的桩式先张法预应力张拉台座。
按照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桩式先张法预应力张拉台座,包括上横梁、立柱、板式顶柱、抗压桩、抗拔弯桩及水泥搅拌桩,所述上横梁设于立柱顶部,所述立柱设于板式顶柱的两端,所述立柱沿横向每隔一定距离设置,所述抗压桩设于立柱下端内侧,沿横向间隔设置。所述抗拔弯桩设于立柱下端外侧,抗压桩和抗拔弯桩埋设于所述搅拌桩中。
按照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桩式先张法预应力张拉台座还具有如下附属技术特征:
所述搅拌桩呈格构式布置,纵向三排,横向每隔一定距离设置。
所述抗拔弯桩采用预应力矩形或T形桩,作为主筋的预应力钢绞线纵向埋设于离开台座的一侧。
所述抗压桩采用预应力管桩或方桩。
所述板式顶柱在端部加厚。
所述立柱的净距为2650㎜。
所述搅拌桩离台座一端最外排的桩上部一定长度无水泥浆。
按照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桩式先张法预应力张拉台座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1、采用搅拌桩内插桩的施工方式,速度快,施工成本低。
2、采用搅拌桩作为重力平衡块,抗拔弯桩作为杠杆式平衡倾覆力矩二种方式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利用土的自重,大幅降低锚固台座的造价。
3、台座底板既作为抗压顶柱又作为构件底模,一举两得,台座通用性特别强。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组成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上部立体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A-A剖面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抗拔弯桩配筋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1至图4,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桩式先张法预应力张拉台座,包括上横梁1、立柱2、板式顶柱3、抗压桩4、抗拔弯桩5及搅拌桩6,所述上横梁1设于立柱2顶部,所述立柱2设于板式顶柱3的两端,所述立柱2沿横向每隔一定距离设置,所述抗压桩4设于立柱2下端内侧,沿横向间隔设置。所述抗拔弯桩5设于立柱2下端外侧,抗压桩4和抗拔弯桩5设于所述搅拌桩6中。本张拉台座采用板式顶柱,利用自重防止压杆失稳。台座制作更简便,平板上可制作各种类型的预应力构件,使台座的通用性大大提高。上横梁1用于搁置张拉锚梁的上端,并将力通过立柱2传递至板式顶柱3上。立柱2相隔一定距离,立柱2间可制作多根构件,通用性更强;抗倾覆的抗拔弯桩5与抗压桩4布置于与倾覆力矩相匹配的位置;埋设于水泥搅拌桩6内的抗拔弯桩5与水泥搅拌桩6共同作用,抗拔力大大提高。
参见图1和图3,在本实用新型给出的上述实施例中,所述搅拌桩6呈格构式布置,纵向三排,横向每隔一定距离设置。格构式布置的搅拌桩整体性好,可共同受力,使搅拌桩范围内的土体都可作为配重,承担台座的抗倾覆力矩。
参见图3、图4,在本实用新型给出的上述实施例中,所述抗拔弯桩5采用预应力矩形或T形桩。桩内埋设预应力钢绞线51,因抗拔弯桩抗拉变形小,采用预制预应力可减少立柱的抗倾覆变形,减少在制作过程中的应力损失。
参见图1、图3,在本实用新型给出的上述实施例中,所述抗压桩4采用预应力管桩或方桩。抗压桩采用预制桩并采用搅拌桩引孔植桩,使沉降工艺更简单,沉桩费用降低。
参见图2,在本实用新型给出的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立柱2的净距为2650㎜。立柱的净距2650㎜是考虑到一种专利模具制作宽150㎜、250㎜、400㎜的预制构件时可完全通用,适应性更强。
参见图1,在本实用新型给出的上述实施例中,所述搅拌桩6离台座一端最后外排的桩上部一定长度无水泥浆。台座外端的搅拌桩只起配重作用,因此上部无需喷浆,压在搅拌桩上的土体同样也可作为配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杨众;杨峰,未经杨众;杨峰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19957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制氧机消音器改进结构
- 下一篇:一种电磁兼容的和谐式汽车电喇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