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复底锅具有效
申请号: | 201420194384.0 | 申请日: | 2014-04-21 |
公开(公告)号: | CN204033049U | 公开(公告)日: | 2014-12-24 |
发明(设计)人: | 朱泽春;马俊;乔中义 | 申请(专利权)人: | 九阳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47J27/00 | 分类号: | A47J27/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50118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复底锅具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复底锅具,属于厨房烹饪器具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的铝锅等非导磁金属锅具因本身不具备导磁功能而无法适用于电磁炉,为了能使得铝锅或者其他非导磁金属锅具也能在电磁炉等电磁加热设备上使用,现有技术中一般是在锅底采用铆压技术、摩擦焊接技术、钎焊技术加上一层或者多层导磁材料制成的导磁板,使得非导磁金属锅具也可以在电磁炉上使用。当然,现有技术中也采用单层的冷轧板来制造可以在电磁炉上使用的锅具。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提供一种复底锅具,可在电磁炉等电磁加热设备上使用,并具有加热均匀的特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复底锅具,包括锅体和形成在所述锅体底部的复合层,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合层包括锅体底壁、设于所述锅体底壁内侧的导热层和设于所述锅体底壁外侧的导磁层。
进一步的,所述导热层上设有凸柱,所述锅体底壁对应凸柱位置设有通孔,所述导磁层上对应凸柱位置设有装配孔,所述凸柱穿过通孔连接到所述装配孔。
进一步的,所述凸柱与所述导热层为一体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凸柱端部伸出所述装配孔,所述凸柱伸出装配孔的部分经铆压形成覆盖住所述装配孔的凸台。
进一步的,所述凸柱厚度不超过3mm。
进一步的,所述锅体底壁内侧面上设有内凹槽,所述导热层固定于所述内凹槽,所述导热层上表面与所述锅体底壁内侧面平齐。
进一步的,所述导热层厚度为1~5mm。
进一步的,所述导磁层厚度为0.3~1.0mm。
进一步的,所述导热层为铝片,所述导磁层为冷轧钢板或者铁素体不锈钢板。
进一步的,所述导热层上设有导热柱,所述锅体底壁对应导热柱位置设有避让孔,所述导热柱穿过避让孔并与导磁层相接触。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实施例的复底锅具,包括锅体和形成在锅体底部的复合层,该复合层包括锅体底壁、设于锅体底壁内侧的导热层和设于锅体底壁外侧的导磁层,外部导磁层的设置可以使得复底锅具在电磁炉等电磁加热设备上使用,内部加热层的设置使得热量传导更加均匀,避免现有技术中锅具底部加热不均匀而出现糊锅的现象。
现有技术中采用单层冷轧板制造的锅具,如果冷轧板太薄,锅底因骤冷骤热产生极易产生变形;如果冷轧板过厚,会使整个锅具重量增加,使用不方便,并且浪费了大量的金属原材料资源。本是实用新型的复底锅具,锅体底部由内向外依次为导热层、锅体底壁和导磁层,从而形成三层结构的锅底,锅具整体可以采用单层较薄的冷轧板制造,降低锅具重量,方便使用,三层复合底使锅具使用过程中不易产生变形,延长使用寿命。
本实用新型在导热层上设置凸柱,锅体底壁对应凸柱位置设置通孔,导磁层上对应凸柱位置设置装配孔,凸柱穿过通孔连接到装配孔,可采用铆压方式将凸柱伸出装配孔的部分压平,使得导热层与导磁层紧密结合在锅体底壁上,相比现有处理工艺,本实用新型采用凸柱铆压的方式固定导磁层和导热层,导磁层和导热层的连接更加牢固,不易发生脱落、翘边的现象。
本实用新型的导热层上设置导热柱,该导热柱透过锅体底壁避让孔直接接触到导磁层,加快热传导,提升加热效率。
本实用新型的这些特点和优点将会在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附图中详细的揭露。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复底锅具的爆炸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导热层的截面剖视图;
图3为图2的A处局部放大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导磁层的截面剖视图;
图5为图4的B处局部放大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锅体的截面剖视图;
图7为图6的C处局部放大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复底锅具的组装示意图;
图9为图8的D处局部放大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中复底锅具复合层的截面剖视图;
图11为图10的E处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解释和说明,但下述实施例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全部。基于实施方式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九阳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九阳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19438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抹墙机的灰料斗支撑结构
- 下一篇:芯片自动测试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