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可降温增湿的空气净化窗有效
申请号: | 201420071570.5 | 申请日: | 2014-02-19 |
公开(公告)号: | CN203701876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7-09 |
发明(设计)人: | 任云翠 | 申请(专利权)人: | 任云翠 |
主分类号: | E06B5/00 | 分类号: | E06B5/00;E06B7/28;E06B7/02;F24F5/00;F24F6/04;B01D46/00;B01D53/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610300 四川省***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降温 空气净化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可降温增湿的空气净化窗,特别是供城乡家庭及公共办公场所室内使用,尤其是解决装修后住房及办公用房使用的空气净化窗的制造领域。
背景技术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的不断推进,扬尘污染、工业污染、机动车尾气污染、室内装修污染、汽车内污染、冰箱内污染以及宠物居所污染的问题日益严峻起来,现代社会空气污染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活。
现代室内空气的日益污染,特别是对新居住房人员的影响最为严重,因房屋装饰装修后,装饰材料及家具上所散发出来的刺鼻刺眼等有害有毒物质(如:甲醛、有机物、臭味、异味、氩、苯、二氧化碳气体、氡等放射性物质),其现状是,新居住房室内空气污染,严重超标,达不到国家室内空气质量标准要求(gb50325和gb/t18883),而上述空气污染的现状构成了对新居住房人员健康的极大威胁。
公知的空气净化包和空气净化器产品,主要是基于对汽车、冰箱、宠物居所、以及小面积住房室内空气的净化、达到国家空气质量标准的目的而设计的,不能解决大面积住房以及办公场所室内超标空气经净化成为室内空气质量标准的目的。如:“负离子活性炭净化室”以及“空气净化器”等。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降温增湿的空气净化窗,以解决城镇、农村大面积住房和办公场所室内超标空气达到国家空气质量标准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由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可降温增湿的空气净化窗,包括窗体、水循环系统、负压风机、“蜂窝”形多纤维波纹纸、第一PP布、活性炭过滤布、中效过滤网、第二PP布,其特征在于:其空气净化窗的窗盒上设置有第一槽式横方,第一槽式横方的左边设置有第一槽式竖方,第一槽式横方的右边设置有第二槽式竖方,第一槽式竖方和第二槽式竖方的下部设置有第二槽式横方,窗体上部的第一槽式横方上设置有一遍布水孔的内置管道,内置管道与外接管道之间设置有入水阀,窗体下部的第二槽式横方上设置有水循环槽,其水循环槽上遍布水孔,水循环槽与外接管道之间设置有出水阀,空气净化窗的窗盒上由里到外依次设置有“蜂窝”形多纤维波纹纸、第一PP布、活性炭过滤布、中效过滤网、第二PP布,空气净化窗上部的左侧和右侧均设置有第一固定卡,空气净化窗下部的左侧和右侧均设置有第二固定卡。
上述设计中,本实用新型采用一级五层净化装置,以消除在公共环境下产生的废气和新居室内空气中的甲醛、苯系物、氨气等有害气体以及清除装修异味的需要。如对公共环境下产生的废气和新居室内空气中的甲醛、苯系物、氨气等有害气体以及清除装饰装修异味来说,本实用新型对其进行“蜂窝”形多纤维波纹纸降温加湿、第一PP布过滤、活性炭过滤布吸咐、中效过滤网过滤后,再进行第二PP布过滤处理。
与现有技术(在现有空气净化器的基础上)相比,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空气净化器,增加了窗体、水循环系统、负压风机、“蜂窝”形多纤维波纹纸、第一PP布、活性炭过滤布、中效过滤网、第二PP布等设置。本实用新型中,“蜂窝”形多纤维波纹纸、水循环系统、负压风机能有效加速空气物理流通、从而达到降温、增湿、过滤、以及温度调节和空气湿度调节的目的,“蜂窝”形多纤维波纹纸—负压风机”是一个纵向通风组合,是最经济和最有效的夏季降温措施,其工作原理是:降温过程是在其核心多纤维波纹纸内完成,水循环系统工作时,湿润湿多纤维波纹纸,在皱纹状的多纤维波纹纸表面形成薄薄的水膜,当室外的干热空气被风机抽吸经过多纤维波纹纸时,水膜上的水会吸收空气中的热量进而蒸发成水蒸气,这样经过处理后的凉爽湿润的空气就进入到室内了;第一PP布、活性炭过滤布、中效过滤网、第二PP布可有效过滤0.3微米的灰尘 和小于2.5微米的灰尘颗粒,同时还能吸附酚类、苯类、有机氯、汽车尾气等有毒物质,彻底防止灰尘遗漏, 还能进一步滤掉空气中的剩余粉尘颗粒、并保持活性炭的组织结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任云翠,未经任云翠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07157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