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苯达松二甲胺盐原药的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410635046.0 | 申请日: | 2014-11-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4478829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4-01 |
发明(设计)人: | 王涛;叶炳贤;熊攀;陈璐;尹明卫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中山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7D285/16 | 分类号: | C07D285/16;C07C211/04;C07C209/00 |
代理公司: | 杭州华鼎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3217 | 代理人: | 胡根良 |
地址: | 313100 浙江省湖州***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苯达松 二甲 胺盐原药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除草剂合成技术领域,涉及一种苯达松二甲胺盐原药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苯达松是一种广谱性触杀型苗后除草剂,用于杂草苗期茎叶处理。主要用于水稻、大豆、花生、小麦等作物,防除阔叶杂草和莎草科杂草,对禾本科杂草无效。苯达松纯品为无色结晶粉末,在水中溶解度非常小。通常苯达松制剂产品是其钠盐水剂,没有其它的制剂,其钠盐水剂含量不能太高,不然会有晶体析出,苯达松由于在水中溶解度小,又不能直接做成水剂,且低浓度的水剂增加了包装和运输成本。
比如:申请号为200910036180.8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含毒莠定与苯达松的增效除草组合物及其应用,该除草组合物以毒莠定与苯达松为主要有效成分,毒莠定与苯达松的质量比为1~70∶1~80。又如:申请号为201010198901.8的中国专利申请中公开了一种以苯达松和双草醚为有效成分的水田除草剂组合物。该除草剂组合物含有10%-92%(重量)的苯达松和双草醚,其中苯达松与双草醚的重量比为15∶1至50∶1;农业上可接受的0-5%(重量)的粘合剂、0-5%(重量)的稳定剂、0-3%(重量)的助溶剂、2-5%(重量)的增效剂和5-10%(重量)表面活性剂;余量为农业上可接受的载体或水和碱的混合。以上技术方案均是通过苯达松与其他组分配成复合颗粒剂、可湿性粉剂或水剂,仍然存在难以提高苯达松有效成分浓度,无法降低包装和运输成本的技术问题。
苯达松二甲胺盐在水中溶解性极好,有利于做成各种浓度的水剂,也可以和其他原药复配做成固体制剂(如水分散粒剂),这样大大减少了包装和运输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据查阅大量文献资料,目前有关苯达松二甲胺盐原药的制备方法还未报道。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制备苯达松二甲胺盐原药的方法,可以用于制备高含量的制剂产品,同时也可以跟其他产品复配得到其他固体制剂产品,使用方便,市场潜力巨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苯达松二甲胺盐原药的制备方法,所得的苯达松二甲胺盐原药可用于制备高含量的制剂产品,同时也可以跟其他产品复配得到固体制剂产品。本方法具有制备过程简单,产品纯度高、收率高等特点。
为解决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苯达松二甲胺盐原药的制备方法,其制备过程包括:
步骤一、在反应器中加入二甲胺水溶液和苯达松,其中苯达松与二甲胺水溶液中的二甲胺的摩尔比为1︰1~1.3,温度控制在30~60℃,充分搅拌反应1~2小时;
步骤二、反应结束后,反应液进行减压浓缩,然后将浓缩液降温至-5℃~10℃,抽滤得到苯达松二甲胺盐湿品;
步骤三、烘干得到苯达松二甲胺盐原药。
苯达松的有效成分主要通过杂草的叶片吸收和传导,在旱田主要通过杂草幼苗的茎叶吸收,而在水田使用,既能通过叶片和叶梢渗透,又能通过根部吸收,因此,喷药时必须充分湿润杂草茎叶,喷药后8小时内不应降雨,否则影响药效。水田使用苯达松,施药前应将田水排干,使杂草全部露出水面,然后喷药于杂草茎叶上,用药后12天,再灌水入田,恢复正常管理。高温、晴朗的天气有利与药效的发挥,故应抢高温晴天处理;反之,在阴天或气温低时,则效果欠佳,在极度干旱或水涝的田块,不宜使用苯达松,以防药害。苯达松对棉花、蔬菜等作物较为敏感,应避免接触。二甲胺是一种有机化合物,分子式(CH3)2NH。这种仲胺是一种无色易燃气体,具有氨味和鱼腥味。二甲胺是农药的重要中间体,最常见的是二甲胺的40%水溶液。将苯达松与二甲胺水溶液制成苯达松二甲胺盐原药可以得到高含量的制剂产品,大大降低包装和运输成本,提高社会经济效益。
优选的,所述步骤一中,二甲胺水溶液中的二甲胺按质量分数计为20~50%。
优选的,所述步骤二中,减压浓缩条件为:真空度0~0.2MPa,温度60~115℃。减压浓缩时的馏出液母液可循环回用于下一批苯达松二甲胺盐原药的制备。
优选的,所述步骤二中,苯达松二甲胺盐湿品中的含水量按质量分数计为5~15%。
优选的,所述步骤二中,抽滤所使用的滤膜为0.45μm滤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中山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浙江中山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63504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制备缩酮和乙缩醛的方法
- 下一篇:一种利伐沙班中间体的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