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有机电激发光抗扰触控面板有效
申请号: | 201410365825.3 | 申请日: | 2014-07-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5320333B | 公开(公告)日: | 2018-10-23 |
发明(设计)人: | 李杏樱;唐大庆;卢添荣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瀚宇彩欣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瀚宇彩晶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3/041 | 分类号: | G06F3/041 |
代理公司: | 北京纪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5 | 代理人: | 赵蓉民 |
地址: | 210038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机电 激发 光抗扰触控 面板 | ||
一种有机电激发光抗扰触控面板包括保护单元、多个触控感测单元、至少一个第一抗扰斑块、基板、电极层、有机堆叠以及纳米金属电极层。触控感测单元共平面地设置于保护单元上,相邻的这些触控感测单元之间形成第一间隙区。第一抗扰斑块设置于该第一间隙区内。基板与保护单元对应连结。电极层设置于基板上,有机堆叠设置于电极层上,纳米金属电极层设置于有机堆叠上。电极层、有机堆叠及纳米金属电极层位于保护单元与基板连结的空间内。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触控面板,特别涉及一种有机电激发光抗扰触控面板。
背景技术
近年来,触控技术已经逐渐广泛应用于一般的消费性电子商品上,例如有机电激发光显示面板上。触控技术可以多种形式应用于显示面板上,例如是外加触控面板于显示面板上,此即为外挂式,或是直接在显示面板上制作触控感测单元,此即为内嵌式,这又分为on-cell与in-cell两种。然而,现有的触控感测结构因叠层结构的工艺复杂而遇到良率下降的问题。
以一种习知的触控感测结构来说,其包含一个基板及多个触控感测元件,触控感测元件设置于基板上用以感测使用者的触控而产生电信号,电信号经过处理后即可得到使用者的触控坐标。然而,由于触控感测元件之间仅隔10μm~30μm之间的间隙,因此当工艺中有粒子掉落、刮伤产生或是弯折触控感测元件时,左右或上下相邻的触控感测元件很容易形成短路,而造成触控功能失效以及良率下降,并无法满足可挠式与穿戴式电子产品的需求。
因此,如何提供一种有机电激发光触控面板,能够解决上述短路的问题,进而提升触控效能、产品良率及弯折性,实为当前重要课题之一,以满足可挠式与穿戴式电子产品的需求。
发明内容
有鉴于上述课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有机电激发光抗扰触控面板,能够解决工艺中造成短路的问题,进而提升触控效能、弯折性及产品良率。再者,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有机电激发光抗扰触控面板,其具有纳米导电粒子添加在纳米金属线的复合材料可共享于纳米金属电极层、第一抗扰斑块和/或触控感测单元,以节省材料成本与降低工艺设备复杂度,进而提升产能与降低生产成本。此外,添加纳米导电粒子也有助于光学耦合效率提升并增加光学散射度,使得面板显示视角扩大,显示效率提升。
为达上述目的,本发明的一种有机电激发光抗扰触控面板包括保护单元、多个触控感测单元、至少一个第一抗扰斑块、基板、电极层、有机堆叠以及纳米金属电极层。触控感测单元共平面地设置于保护单元上,相邻的这些触控感测单元之间形成第一间隙区。第一抗扰斑块设置于该第一间隙区内。基板与保护单元对应连结。电极层设置于基板上,有机堆叠设置于电极层上,纳米金属电极层设置于有机堆叠上。电极层、有机堆叠及纳米金属电极层位于保护单元与基板连结的空间内。
为达上述目的,本发明的一种有机电激发光抗扰触控面板包括保护单元、基板、电极层、有机堆叠、纳米金属电极层、多个触控感测单元以及至少一个第一抗扰斑块。基板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基板的第一表面与保护单元对应连结。电极层设置于第一表面上。有机堆叠设置于电极层上。纳米金属电极层设置于有机堆叠上,电极层、有机堆叠及纳米金属电极层位于保护单元与基板连结的空间内。触控感测单元共平面地设置于基板的第二表面上,相邻的这些触控感测单元之间形成第一间隙区。第一抗扰斑块设置于第一间隙区内。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抗扰斑块呈弯折样式。
在一个实施例中,有机电激发光抗扰触控面板进一步包括接地单元以及至少一个第二抗扰斑块。接地单元与所述多个触控感测单元共平面,且与相邻的触控感测单元之间形成第二间隙区。第二抗扰斑块设置于第二间隙区内。
在一个实施例中,通过第一抗扰斑块设置于相邻触控感测单元所形成的第一间隙区之间,使相邻触控感测单元的间距加大、不会受到后续工艺的粒子污染而形成短路,从而提供电性抗扰的效用。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后续工艺至少包括机械薄化工艺、化学薄化工艺、机械化学薄化工艺、黄光工艺、薄膜沉积工艺和/或薄膜蚀刻工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瀚宇彩欣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瀚宇彩晶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南京瀚宇彩欣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瀚宇彩晶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365825.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