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张紧器推顶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410360096.2 | 申请日: | 2014-07-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4343907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4-12 |
发明(设计)人: | 乾博笃 | 申请(专利权)人: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F16H7/08 | 分类号: | F16H7/08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金杜律师事务所11256 | 代理人: | 陈伟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张紧器推顶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张紧器推顶装置(tensioner lifter),在安装于内燃机的机身主体的支承筒体中,以能够向将张紧器向环形传动带推压的方向弹压并能够滑动的方式保持有推压件,该推压件的前端部与沿上述环形传动带延伸的上述张紧器接触,在限制部件与上述推压件之间,插入有向与上述推压件朝向上述张紧器侧的移动方向相反的方向被弹压的楔部件,其中上述限制部件在上述推压件的侧方设置在上述支承筒体上。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公知有如下张紧器推顶装置:前端部与沿作为环形传动带的凸轮链延伸的张紧器抵接的推压件,向将张紧器向凸轮链推压的方向被弹压,为了限制推压件的返回,在位于固定位置的滚柱与上述推压件之间夹入有楔部件。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403039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在上述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结构中,推压件的朝向上述楔部件的接触面形成为以随着远离上述张紧器而与上述推压件的中心轴线接近的方式相对于上述推压件的移动方向倾斜的楔面,上述楔面与上述滚柱间的距离根据上述推压件的移动而变化,当上述推压件根据凸轮链的松弛度以推压上述张紧器的方式移动时,上述楔面与上述滚柱间扩张,楔部件向上述张紧器的相反方向移动以填补伴随着该扩张而产生的间隙,由此进行上述推压件向返回侧的限制。然而,当随着推压件在推压张紧器的方向上的移动量增大而楔部件的移动量增大时,弹压楔部件的弹簧的弹压量减小,将楔部件推压到推压件上的力变化,楔部件与推压件间的摩擦力也变化,楔效果减小。其结果为,产生张紧器推顶装置无法发挥充分推力的范围,导致张紧器推顶装置的使用范围减小。
本发明是鉴于以上情况而研发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扩大能够发挥推力的范围并能够增大使用范围的张紧器推顶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为一种张紧器推顶装置,在安装于内燃机的机身主体上的支承筒体中,前端部与沿环形传动带延伸的张紧器接触的推压件,向将上述张紧器向上述环形传动带推压的方向被弹压并能够滑动地被保持,在限制部件与上述推压件之间插入有向与上述推压件朝向上述张紧器侧的移动方向相反的方向被弹压的楔部件,其中该限制部件在上述推压件的侧方设置在上述支承筒体上,该张紧器推顶装置的第1特征为,上述楔部件的朝向上述推压件的接触面以及上述推压件的朝向上述楔部件的接触面形成为与上述推压件的移动方向平行的平坦面,上述楔部件的朝向上述限制部件的接触面形成为以相对于上述推压件的移动方向斜着交叉的方式倾斜的楔面。
另外,本发明的第2特征为,在第1特征的结构的基础上,还具有防脱机构,用于在将上述推压件从上述支承筒体拆下的状态下,防止上述楔部件从上述支承筒体脱落。
本发明的第3特征为,在第2特征的结构的基础上,构成上述防脱机构的至少一部分的卡合突部以在将上述推压件从上述支承筒体拆下的状态下与上述限制部件卡合的方式一体地设置在上述楔部件上。
本发明的第4特征为,在第3特征的结构的基础上,上述限制部件是轴支承在上述支承筒体上的滚柱,上述卡合部形成为能够与上述滚柱卡合的圆弧状,在上述支承筒体上形成有供随着上述卡合突部与上述滚柱卡合而转动的上述楔部件的前端部嵌合的凹部。
本发明的第5特征为,在第2特征的结构的基础上,在上述支承筒体上一体地设有配置在上述楔部件的两侧的一对壁部,上述防脱机构由突出设置在上述楔部件上的突部构成,其中,该突部从该楔部件的侧面向侧方突出并能够与上述壁部卡合。
本发明的第6特征为,在第2特征的结构的基础上,上述防脱机构使卡定部与上述楔部件一体地连续设置而构成,其中,在该卡定部与上述楔部件之间形成有供上述限制部件穿插的穿插孔。
本发明的第7特征为,在第1~第6特征的任一结构的基础上,以向与上述推压件朝向上述张紧器侧的移动方向相反的方向弹压上述楔部件的方式在弹簧保持件与该楔部件之间设置楔弹簧,承托该楔弹簧的弹簧保持件以确定了周向位置的方式嵌装、固定在上述支承筒体的上述张紧器侧的端部外周上。
本发明的第8特征为,在第7特征的结构的基础上,上述弹簧保持件一体地具有以下部分而形成:环状部,其在周向的一部分上具有用于承托上述楔弹簧的弹簧承托部分,并围绕上述支承筒体的上述张紧器侧的端部;和限制突部,其从该环状部的内周多处向内侧突出,在上述支承筒体的上述张紧器侧的端部外周上,沿上述支承筒体的轴线方向延伸地形成有供上述限制突部嵌入的多条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未经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360096.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