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三相电PLC的信号接入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410185237.1 | 申请日: | 2014-04-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3944610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7-23 |
发明(设计)人: | 靳旭哲;薛居征;胡灏;郭晶;唐旭 | 申请(专利权)人: | 杭州再灵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B3/54 | 分类号: | H04B3/54;H04B3/32 |
代理公司: | 浙江杭州金通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100 | 代理人: | 徐关寿 |
地址: | 310052 浙江省杭州市***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三相 plc 信号 接入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PLC (Power Line Communication,简称PLC)通信领域,涉及一种基于三相电的电力载波传输方案,本方案对高层建筑内部盲区、地下室等信号强度较弱区域以及无空间布线的强、弱电井等狭小区域的信号传输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尤其涉及一种基于三相电PLC的信号接入装置。
背景技术
在无线宽带需求不断增加,以及移动通信技术不断进步的情形下,拥有超高速传输速率的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开始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 LTE(Long Term Evolution,长期演进)被视为是从3G向4G演进的主流技术。由于目前4G的频段较3G高,单台设备的覆盖率较3G设备小,4G网络要实现良好的覆盖率,整体基站投资数量较3G增加,但由于4G的技术特点——频率较高、带宽大,造成4G信号传播与穿墙能力较弱,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得其派生业务如网络游戏、视频等对无线信号的要求更高更敏感,并且4G信号对分布系统的功率要求也更高,运营商必须加大力度进行网络优化覆盖。
另外各大电信运营商为抢占用户群,在住宅楼的强弱电井内已布满供电线、电话线、各运营商的网络等,致使用户如有新的业务需求没有可利用的空间拉线。
基于此,为满足(及解决)诸如4G信号覆盖率、盲区信号连接、狭小管道内无法拉线传输等问题,越来越多的运营商、用户开始关注于利用现有环境,在不对现有线路(特别是无处不在的电力线)进行改造的情况下进行信号传输,电力线载波无疑是最理想的选择。
电力线载波是利用电力线进行传输的一个方便快捷的通信传输方式,作为最后一公里内的信号传输已经被广泛应用。然而现有的PLC,大部分应用只在单根交流线路上传输,导致覆盖范围有限;或者是即使在2根及以上交流线路上传输,但彼此串扰严重,对信号的传输质量影响很大,本发明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新型的系统结构和传输方案。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技术缺陷,本发明提出一种基于三相电PLC的信号接入装置。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基于三相电PLC的信号接入装置,包括PLC局端、三相四线制输电线路和PLC终端;所述PLC局端、PLC终端用于完成网络信号和电力载波信号的调制解调;所述PLC局端包括频段分离装置,所述频段分离装置用于将电力载波信号进行频段分离,并分别将分离后的电力载波信号通过第一耦合器加载至三相输电线不同输电线上;所述PLC终端通过第二耦合器提取三相输电线不同输电线上的高频载波信号。
进一步的,所述频段分离装置分离的频段无交集。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耦合器或第二耦合器采用三相地耦合接入。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耦合器或第二耦合器采用电感耦合方式。
一种基于三相电PLC的信号接入装置,包括PLC局端组、三相四线制输电线路和PLC终端;所述PLC局端组、PLC终端用于完成网络信号和电力载波信号的调制解调;所述PLC局端组包括3个不同载波频段的独立PLC局端,所述3个PLC局端分别通过第一耦合器加载至三相输电线不同的输电线上,所述PLC终端通过第二耦合器提取三相输电线不同输电线上的高频载波信号。
进一步的,所述3个不同载波频段的独立PLC局端其支持的载波频段无交集。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耦合器或第二耦合器采用三相地耦合接入。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耦合器或第二耦合器采用电感耦合方式。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传统的电力线载波都是载波到单相电上,本发明借助三相电提出了分开载波的设计,为了防止串扰将不同的载波频率分开耦合到电力线上,从而降低串扰影响。本发明其组网简单且实用,成本低廉。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耦合器的单相-地耦合接入结构;
图3为本发明耦合器的三相-地耦合接入结构;
图4为本发明耦合器的相-地耦合接入结构;
图5为套入式电感耦合器结构;
图6为本发明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杭州再灵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杭州再灵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18523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碳带制造装置
- 下一篇:一种车床用弹性夹头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