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新型卷筒有效
申请号: | 201410134850.0 | 申请日: | 2014-03-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3910298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7-09 |
发明(设计)人: | 刘玉泉;周前进;刘志禹 | 申请(专利权)人: | 徐工集团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6D1/30 | 分类号: | B66D1/30 |
代理公司: |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 11038 | 代理人: | 颜镝 |
地址: | 221004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型 卷筒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工程机械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新型卷筒。
背景技术
卷筒是工程机械特别是起重设备中常用的、用于缠绕钢丝绳的装置。现在行业内多采用双折线卷筒,如图1所示,卷筒包括卷筒部1及设置在卷筒部1两个端部、用于阻挡钢丝绳滑脱(下文简称“挡绳”)的法兰2。图2示出的是图1的展开图,如图2所示,从展开图可以看出:卷筒部1的外侧壁上开设有绳槽3,绳槽3是用于对钢丝绳导向的凹槽。
绳槽3分为平行部31、第一交叉部32和第二交叉部33,第一交叉部32和第二交叉部33分别间隔设置在两个平行部31中间。其中,上层钢丝绳和下层钢丝绳(下文均简称为“上、下层钢丝绳”)在平行部31相互平行,法兰2的内端面与平行部31相对应的位置是平面。上、下层钢丝绳在第一交叉部32和第二交叉部33相互交叉。不相同的是:上、下层钢丝绳在第一交叉部32既变层,又变道,法兰2的内端面与第一交叉部32相对应的位置是平面4(如图3所示,图3中的箭头表示绕绳方向)。上、下层钢丝绳在第二交叉部33仅变道,不变层,法兰2的内侧面与第二交叉部33相对应的位置是三角形凸起5(如图4所示)。
对于第一交叉部32的排绳情况,图5显示的是钢丝绳在第一交叉部32的理论占位示意图,上、下层钢丝绳的中心位于同一条竖向的直线上,紧挨法兰2内侧平面4的钢丝绳A和钢丝绳B的一侧应当有一部分与平面4相抵接,因此,钢丝绳A和钢丝绳B与法兰2内侧具有相交的区域。但是,由于法兰2内侧为平面4,因此,将钢丝绳A和钢丝绳B朝图中示出的右侧方向挤压,直到将钢丝绳A和钢丝绳B挤压到如图6所示的位置,此时,钢丝绳A和钢丝绳B分别与钢丝绳C和钢丝绳D相干涉,直至造成图7情况的发生。也就是说,由于传统的卷筒对应于第一交叉部32的法兰2内端面是平的,因此无论爬起的钢丝绳在什么位置,都不能满足后面各圈排绳在图5示出的理论位置。由于第一圈变层的钢丝绳先占据位置,所以第二圈只能向后排。但由于后面的钢丝绳在下层绳槽的导向作用下,有占据理论位置的倾向,所以第二圈钢丝绳被挤压后凸起(如图7所示),并造成第三层闪缝,进而使得往上层的排绳也会相应的不整齐。
对于第二交叉部33的排绳情况,图8示出的是第二交叉部33第一层到第N层钢丝绳的理论排绳状态示意图,横向箭头为钢丝绳的排列方向,竖向箭头为钢丝绳绕绳方向。图中,奇数层排列方向相同,偶数层排列方向相同,奇偶数之间排列方向相反。并且,上层和下层钢丝绳在第二交叉部33的中心位于同一条水平线上,显示为横向排列。图9示出的是第二交叉部33第一圈到第N圈钢丝绳的实际排绳状态示意图,横向箭头为钢丝绳的排列方向,图中箭头为钢丝绳绕绳方向。图中,上层和下层钢丝绳在第二交叉部33的中心并没有位于同一条水平线上,而是倾斜排布的,因此显示为斜向排列。下面将相邻的两层钢丝绳分开示意,以说明相邻两层钢丝绳在第二交叉部33斜向排列的原因。
图10a和图10b分别示出的是下层钢丝绳在第二交叉部33的理论排绳状态示意图和实际排绳状态示意图。图11a和图11b分别示出的是上层钢丝绳在第二交叉部33的理论排绳状态示意图和实际排绳状态示意图。如图10a和图10b及图11a和图11b所示,下文将“钢丝绳缠绕方向”定义为“前方”,三角形凸起5具有后斜面51和前斜面52,后斜面51指的是与绕绳方向相对的斜面,否则为前斜面52。图10a和图10b中下层钢丝绳的第一圈为a1,位于最左侧;最后一圈为a2,位于最右侧。图11a和图11b中上层钢丝绳的第一圈为b1,位于最右侧;最后一圈为b2,位于最左侧。
比较图10a和图11a可以看出:下层钢丝绳的第一圈a1和上层钢丝绳的第一圈b1均与其相邻的法兰的后斜面51相贴合,下层钢丝绳的最后一圈a2和上层钢丝绳的最后一圈b2均与其相邻的法兰的前斜面52相贴合。
比较图10b和图11b可以看出:下层钢丝绳的第一圈a1和上层钢丝绳的第一圈b1均与其相邻的法兰的后斜面51相贴合,下层钢丝绳的最后一圈a2和上层钢丝绳的最后一圈b2均与其相邻的法兰的前斜面52无法贴合,从而分别产生了间隙c1和间隙c2,其原因在于钢丝绳在第二交叉部33呈斜向排列,而该斜向排列也是由于钢丝绳在第二交叉部33的排列沿钢丝绳缠绕方向产生了转角所造成的结果。下面阐述钢丝绳在第二交叉部33的排列沿钢丝绳缠绕方向产生转角的原因: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徐工集团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徐工集团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13485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叉车工作装置及具有其的叉车
- 下一篇:一种新型导向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