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在双连接系统中流量控制的方法和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410109859.6 | 申请日: | 2014-03-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4936228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4-09 |
发明(设计)人: | 温萍萍;钱德瑞卡·沃拉尔;邓云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诺基亚贝尔股份有限公司;阿尔卡特朗讯 |
主分类号: | H04W28/08 | 分类号: | H04W28/08;H04W28/10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金杜律师事务所 11256 | 代理人: | 王茂华 |
地址: | 201206 上海***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双连 系统 流量 控制 方法 装置 | ||
本发明的各个实施例提供了用于在双连接系统中流量控制的方法和装置。在主基站侧的方法包括获取辅基站的第一通信信息和主基站的第二通信信息,其中第一通信信息包括辅基站的负载信息和信道信息中的至少一项,第二通信信息包括主基站的负载信息和信道信息中的至少一项。该方法还包括基于第一通信信息和第二通信信息,确定针对第一无线承载的流量比率以及将流量比率传输至用户终端。主基站基于第一通信信息和第二通信信息确定流量比率,以使得用户终端根据该流量比率,将第一承载的数据分别通过主基站和辅基站进行传输,从而实现有效的流量控制。
技术领域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主要涉及无线通信领域,并且更具体地,涉及用于在双连接系统中流量控制的方法和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在原有的通信网络架构的基础上不断开发改进的通信系统,能够为用户提供更方便且快捷的数据通信服务。
双连接系统是一种正在提出的改进通信系统。在双连接系统中,用户终端可以与两个(或更多个)基站同时进行上行链路通信和下行链路通信。与用户终端进行通信的两个(或更多个)基站中,存在一个主基站,其可以管理双连接系统的通信,而其余基站为辅基站。此外,在双连接系统中,已经协定对于下行链路可以采用两类用户平面架构,即用户平面架构1A和3C。对于上行链路中,虽然还未协定用户平面架构,然而考虑到用户平面架构3C所能够引入的增益,对于该类用户平面架构的使用已存在诸多讨论。在用户平面架构3C中,主基站和辅基站可以为一个无线承载所服务,这样的无线承载被称为分割承载。
在双连接系统的上行链路通信中,用户终端可以同时将分割承载上的待传输数据的一部分通过主基站来传输,而其他部分通过辅基站来传输,这将涉及到流量控制的问题。因此,需要有效的流量控制方案,以确定分别通过主基站和辅基站传输的数据量,并且还需要根据通信条件的变化动态地调整流量控制方案。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目的在于提供双连接系统中的有效流量控制方案。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在双连接系统中流量控制的方法。该方法包括获取辅基站的第一通信信息和主基站的第二通信信息,其中第一通信信息包括辅基站的负载信息和信道信息中的至少一项,第二通信信息包括主基站的负载信息和信道信息中的至少一项。该方法还包括基于第一通信信息和第二通信信息,确定针对第一无线承载的流量比率。该方法进一步包括将流量比率传输至用户终端。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其中辅基站的负载信息包括辅基站对于所有无线承载的总负载和辅基站对于第一无线承载上的负载中的至少一项;辅基站的信道信息包括辅基站的信道条件和辅基站的信道质量指示CQI中的至少一项;并且主基站的负载信息包括主基站对于所有无线承载的总负载和主基站对于第一无线承载上的负载中的至少一项;主基站的信道信息包括主基站的信道条件和主基站的信道质量指示CQI中的至少一项。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其中辅基站的负载信息从辅基站被获取,辅基站的信道信息从辅基站或用户终端被获取;并且主基站的负载信息从主基站被直接获取,主基站的信道信息从用户终端被获取。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其中第一无线承载为分割承载。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其中流量比率通过无线资源控制RRC信令被传输至用户终端。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其中辅基站的负载信息、辅基站的信道信息和主基站的信道信息中的每项被周期性地传输,或者根据事件触发而被传输。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该方法进一步包括接收用户终端针对第一无线承载而报告的反馈消息。
根据本发明进一步的实施例,其中周期性地或者根据事件触发而基于第一通信信息和第二通信信息和/或基于反馈消息来确定针对第一无线承载的流量比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诺基亚贝尔股份有限公司;阿尔卡特朗讯,未经上海诺基亚贝尔股份有限公司;阿尔卡特朗讯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10985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