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新型固定接头在审
申请号: | 201410079063.0 | 申请日: | 2014-03-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3818372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5-28 |
发明(设计)人: | 李鸿飞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T17/04 | 分类号: | B60T17/04 |
代理公司: | 北京维澳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252 | 代理人: | 王立民;吉海莲 |
地址: | 230022 ***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型 固定 接头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管路连接领域,指汽车领域的管路连接领域,特别是指汽车制动中的管路接头。
背景技术
机械工程领域,经常会使用管路传递或输送制动液、燃油、空气等流体。由于管路沿途的环境限制(如一条管路的不同固定载体会相对运动、输送路径较长等),一条管路经常由同种材料管体多段或不同材料的管体多段组成,所以必须有管接头来实现管体之间的连接。而且经常需要使用一定的手段将连接部位固定于某一环境载体上。
机械工程领域中,通常使用的输送流体的管路接头的功用仅仅是将两段管体连接起来,管接头的固定还需其他零部件的配合来实现,配合较复杂,而且存在配合不紧密的、容易晃动的情形。
如图1至图4所示,为汽车上其中一种常用的制动软管与制动硬管的连接及固定形式,其中1为车身钣金,2为弹簧片,3为软管接头,4为软管管体,5为硬管接头,6为固定支架,7为螺栓,8为硬管管体。
装配时,硬管8与软管4通过硬管接头5与软管接头3的配合来实现连接,然后通过弹簧片2、软管接头3以及固定支架6之间的配合,再通过螺栓7以及固定支架6的限位结构6d将软硬管的连接部位固定在车身钣金上。在轴向上,弹簧片2和固定支架6置于软管接头台肩3b、3c之间,依靠固定支6自身板材厚度以及弹簧片2的弹性变形来限位。在绕轴线的方向上,依靠软管接头3的侧肩3a和固定支架6的限位结构6a的配合来限位。
现技术的缺点是:
现有技术,管接头连接部位零部件较多,连接复杂,装配极不方便。
现有技术的管接头与固定支架的固定是通过软管接头的特制结构与固定支架上的特制结构以及弹簧片的配合来实现紧固的,配合关系较多,限位难度较大;在用扳手拧紧接头时容易产生绕接头轴线的跟转,整个连接部位也容易产生晃动,会对被连接的两管体走向产生影响,甚至与周围环境干涉,对于输送制动液、燃油等涉及安全的管路,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
由于管接头承担管体连接以及与固定支架配合限位的双重作用,对于管接头、固定支架的加工精度要求较高,加工难度较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简化机械工程领域中管体之间连接及固定的结构形式,可有效解决常用管体连接及固定结构中出现的限位不完全导致的晃动、管路走向变形等问题,对于制造精度要求不高,装配方便,成本优势明显。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新型固定接头,包括固定支架和管接头;
所述固定支架为板式结构,包括有固定支架本体,固定支架本体其中一个边向外延伸并弯折成与固定支架呈90度角的弯折部;所述弯折部上设置有管接头穿过孔;所述管接头与穿过孔固定配合;
所述固定支架本体上设置有用于穿过固定螺栓或与其它管体或管接头连接的固定孔或固定连接结构;
所述管接头的两端设置为同管路连接的结构。
所述固定支架本体上与弯折部相邻的一边上设置有定位结构;所述定位结构为自固定支架本体的边沿向外凸出结构,该结弯折与固定支架本体呈角度,所述弯折方向与弯折部的弯折方向相反。
所述管接头与穿过孔的固定配合为焊接或过盈配合方式结合。
所述管接头的一端用于同软管连接的结构,另一端设置为同硬管连接的结构。
所述管接头为一种金属套管,用铆压或焊接方式固定在一根管体两端之间的某一部位。
所述穿过孔为外六角形结构。
所述固定支架本体与弯折部相交处设置有向内凸起的加强筋结构。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中将通用管体连接结构中零部件的数量进行了简化(将原来四个(两个管接头、弹簧片、固定支架)零部件的配合结构简化到两个(两个管接头)),将支架与管接头制成了一体,取消了通用连接结构中所需用到的弹簧片,改善了装配方便性。
本发明中将固定支架与管接头制成了一个整体,然后再通过固定支架与固定环境连接,所有都是刚性连接,优化了通用连接结构中连接部位容易晃动的缺点。
本发明中连接结构中仅仅是两个管接头的连接,通用连接结构中管接头与支架以及弹簧片的配合关系不复存在,对于管接头的制造精度要求大大降低。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技术中制动软管与制动硬管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2为现技术中制动软管、制动硬管及固定支架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3为现技术中的软管接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现技术中的固定支架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的固定接头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07906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