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双气门式废气再循环阀有效
申请号: | 201320815200.3 | 申请日: | 2013-12-10 |
公开(公告)号: | CN203584622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5-07 |
发明(设计)人: | 杨建敏;翁扬程;周义;蔡秋异 | 申请(专利权)人: | 温州市品一车辆配件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2M25/07 | 分类号: | F02M25/07;F16K31/06;F16K27/00 |
代理公司: | 温州瓯越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3211 | 代理人: | 张瑜生 |
地址: | 325200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气门 废气 再循环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汽车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双气门式废气再循环阀。
背景技术
汽车废气是一种不可燃气体即不含燃料和氧化剂,在燃烧室内不参与燃烧,它通过吸收燃烧产生的部分热量来降低燃烧温度和压力,以减少氮氧化合物的生成量,进入燃烧室的废气量随着发动机转速和负荷的增加而增加。废气再循环(EGR)系统用于降低汽车尾气中的氮氧化合物的排出量,氮和氧只有在高温高压条件下才会发生化学反应,发动机燃烧室内的温度和压力满足了上述条件,在强制加速期间更是如此。当发动机在负荷下运转时,双气门式废气再循环阀开启,使少量的废气进入进气歧管,与可燃混合气一起进入燃烧室。
现有的双气门式废气再循环阀,为便于废气进入和热量不过于集中,双气门式废气再循环阀的下盖上的阀壳长度较长,且传统双气门式废气再循环阀中,为避免废了进入,其采用单气门设置,阀杆的前段支撑主要依靠气门支撑,长时间使用后,气门与气门座多长启闭后,阀杆容易发生微量偏移,气门与气门座的配合存在不可靠,在长时间使用后,气门处容易漏气,存在气门使用寿命短的缺陷。且为单进气腔设置,线圈的隔热效果差,如中国专利号为200720081395.8的专利文献中公开的《内燃机双气门式废气再循环阀》中说明书附图1中。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采用双气门设置,气门配合可靠,气门启闭可靠,使用寿命长,以及隔热效果好的双气门式废气再循环阀。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双气门式废气再循环阀,包括有外壳,外壳两端设有上、下盖,外壳内腔内装配有线圈总成、传感器总成、顶杆、顶杆座、线圈顶盖、线圈底座以及管状的电枢铁芯,线圈底座支撑在下盖上,所述线圈总成一端经线圈底座支撑在下盖上,线圈底座与下盖之间设有弹簧座,线圈总成另一端经线圈顶盖支撑在上盖上,顶杆座位于所述线圈顶盖与上盖之间,线圈顶盖和线圈底座中间装配所述电枢铁芯,所述顶杆穿过顶杆座并伸入电枢铁芯中孔内,所述顶杆位于电枢铁芯中孔内的一端抵接有阀杆,所述阀杆与顶杆抵接的一端端部上套设有弹簧盖,所述下盖上设有供阀杆滑动导向的阀杆导向套,阀杆导向套一端抵压在弹簧座下方,弹簧盖与弹簧座之间设有阀杆弹簧,阀杆另一端设有气门,所述下盖轴向外端延伸有阀壳,阀壳内设有与气门配合的气门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气门座包括有同轴布置的主气门座和副气门座,主气门座位于阀壳外端端部,副气门座位于阀壳内中部,所述副气门座和主气门座将阀壳分割成主进气腔和副进气腔,所述阀杆上串设有主气门和副气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采用双气门设置,解决传统单气门设置下,阀杆支撑不稳固,气门使用寿命短的问题,双气门设计,增加支撑点,形成双气门导向,气门装配稳固可靠,启闭稳定可靠,同时采用双气门设计下,形成主进气腔和副进气腔,可对应两个进气管,增加进气腔,进气速率快,避免热集中,且废气经过了主进气腔体,再进入副进气腔,副进气腔中的废气量少和热量少,具有隔热作用,增加对外壳内的线圈总成的隔热效果。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主进气腔长度大于副进气腔体,主进气腔直径大于副进气腔体。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主进气腔体长,直径大,其容积大,为主要进气,副进气腔体为辅助进气腔体,长度短和直径小,容积小,废气进气量少,且副进气腔靠近线圈总成,废气量少,热量少,起到隔热作用。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阀杆导向套相对于朝向弹簧座一端的另一端延伸有顺延部,所述阀杆导向套外套设有隔热套,所述隔热套对应阀杆导向套的顺延部一端罩设在阀杆导向套端部形成膨胀腔体,所述下盖内端设有经弹簧座封闭的隔热腔体。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隔热套形成隔热效果,同时起到对导向套的定位,在膨胀腔体允许导向套的受热膨胀,避免导向套受热破坏,并在下盖内端设有隔热腔体,提高隔热效果。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下盖外边缘设有与外壳内腔连通的散热孔。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便于外壳内的热量散出,提高散热性能。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下盖的阀壳外壁对应主气门和副气门位置均设有O型圈槽,O型圈槽设有O型密封圈,且所述下盖与外壳连接一端上套设有密封垫圈。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便于装配后的密封。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密封垫圈包括有两侧橡胶体和中间支撑片,且外侧的橡胶体的硬度大于内侧橡胶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温州市品一车辆配件有限公司,未经温州市品一车辆配件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81520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