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额窦光导探子有效
申请号: | 201320803899.1 | 申请日: | 2013-12-06 |
公开(公告)号: | CN203828893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9-17 |
发明(设计)人: | 权芳;李宏慧;赵谦;张少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
主分类号: | A61B1/07 | 分类号: | A61B1/07;A61B1/233 |
代理公司: | 西安通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61200 | 代理人: | 陆万寿 |
地址: | 710061 ***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额窦光导 探子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鼻内镜术用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额窦光导探子。
背景技术
由于鼻窦解剖变异大、与重要解剖结构相毗邻和目前技术条件的限制,涉及鼻窦的手术仍然是一种挑战,额窦的复杂性使得这一手术尤其棘手。虽然鼻外科技术伴随着现代医学理论、影像学技术和手术器械的不断发展,使慢性鼻窦炎的一次性手术治愈率较以前明显提高,但依然存在10~30%左右的复发率,其中慢性额窦炎的手术复发率最高。究其原因,可能与鼻额区域解剖位置特殊,解剖结构复杂,手术操作难度大等诸多因素有关。对额隐窝区域解剖结构的深入了解、规范和选择合适的额窦开放术手术方式、建立理想的额窦引流通道、尽可能减轻额窦口周围粘膜的损伤是近几年来鼻内镜外科学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但额窦解剖的特点及其周围组织炎症导致局部黏膜水肿或息肉生长,加剧了额窦开口的难辨性。尽管目前鼻内镜外科技术日臻成熟,但额窦开放仍具有很大的盲目性。
额窦手术操作难度大,绝大多数术者根据患者CT的影像学资料,加上个人的临床经验,估计额窦开口。鼻额区域位置高,额窦口与鼻顶形成大约70°左右的角度,区域狭窄,在这一区域内同时放入器械和内镜进行手术不易到位、难度大、容易迷失方向和损伤周围粘膜。额隐窝的内侧为筛凹,外侧为纸样板,后方为前颅底和筛前动脉,由于额隐窝区域狭小、解剖结构复杂、气房气化不一及紧邻重要结构,这些区域轻微的损伤极容易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如脑脊液鼻漏,颅内感染致患者死亡等。术者为了规避风险,操作保守,导致手术不能解除额窦引流通道的阻塞,使得病变持续或者术后复发。
综上所述,由于额隐窝区域的解剖特点,术中常常由于解剖标志缺失或模糊导致窦口难以辨认,手术的盲目性很大。术者操作大胆,可能会损伤周围重要部位,造成颅内或眶内并发症。术者操作保守,可能无法解除额窦引流通道的阻塞,使病变复发或持续。所以在术中明确额窦开口至关重要。
个别医疗机构和术者采用额钻辅助定位额窦开口。具体做法:1、切口:在面部眉弓下方近内眦处行约0.5cm切口,暴露额窦底前壁;2、钻孔:穿过额窦骨壁进入窦腔;3、置额钉:撤出钻头,置入额钉;4、冲洗:将冲洗管与额钉连接,冲洗窦腔,鼻内镜下在鼻腔观察额窦开口位置。显而易见,该解决方案为有创性,具有遗留面部疤痕等缺陷。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额窦光导探子。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
包括外导管以及设置于外导管上的可以伸缩的发光探头。
所述发光探头包括光导纤维,光导纤维设置于外导管内,光导纤维的一端与光源相连,另一端沿外导管前端的开口伸出。
所述外导管上开设有滑槽,滑槽内设置有与外导管内的光导纤维相连的滑块。
所述光源采用氙灯冷光源。
所述外导管为长曲型。
所述外导管前端向外导管后端的一侧弯曲。
弯曲的角度为45-70度。
所述外导管前端的开口处呈钝圆形。
所述外导管上设置有手柄,手柄上设置有锯齿形纹路。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体现在:
本实用新型所述额窦光导探子通过外导管可以将发光探头沿鼻孔导入鼻内,借助发光探头并通过简单的透光现象就可以定位额窦腔的位置,从而准确的确定额窦开口,具有无创性,且结构简单,容易操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局部放大示意图(滑块安装位置);
图中:1为外导管,1-1为外导管前端,1-2为外导管后端,3为光导纤维,4为手柄,5为滑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说明。
参见图1,本实用新型所述额窦光导探子包括外导管1以及设置于外导管1上的可以伸缩的发光探头,所述发光探头包括光导纤维3,光导纤维3的主体设置于外导管1内,光导纤维3的一端沿外导管后端的开口伸出并与光源相连,另一端沿外导管前端1-1的开口伸出,作为发光端;所述光源采用氙灯冷光源,所述外导管1为长曲型,所述外导管前端1-1向外导管后端1-2的一侧弯曲,弯曲的角度为45-70度,可以提高操作的效率;所述外导管前端1-1的开口处呈钝圆形,可以防止外导管损伤额窦口周围粘膜;所述外导管1上设置有手柄4,手柄4上设置有锯齿形纹路,方便握持和操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未经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803899.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