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触发式电池过充报警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320803883.0 | 申请日: | 2013-12-09 |
公开(公告)号: | CN203644897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6-11 |
发明(设计)人: | 杨晓旭;孙延先;宋泽斌;赵峰;杨佳星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超威创元实业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10/48 | 分类号: | H01M10/48;H02H7/18;G08B21/02 |
代理公司: | 杭州华鼎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3217 | 代理人: | 魏亮 |
地址: | 313100 浙江省湖州市***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触发 电池 报警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触发式电池过充报警系统。
背景技术
锂离子电池作为新能源之一,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但同时锂离子电池又存在着弊端——安全隐患,众所周知,锂离子电池大多数厂家采用的电解液都是有机溶剂,可燃并且热稳定性差,在产品生产制造过充中经常因为充放电滥用、保护板失效、电芯自身短路过充而导致电池起火燃烧,危机人身及财产安全。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问题是提供一种触发式电池过充报警系统,在电池过充膨胀时发出警报,使得操作者能够及时作出应对措施,大大降低了安全隐患。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触发式电池过充报警系统,包括报警电路,所述报警电路包括报警装置、报警开关以及定位在电池的外壁上与报警开关对应的触头,所述电池连接在充电电路中,当电池过度充电时,电池向外膨胀使触头推向报警开关,报警开关在触头的推动下闭合使报警电路通电、报警装置发出警报,所述报警开关连接有使报警开关断开的报警解除装置。在电池过充膨胀时发出警报,便于操作者能够及时作出应对措施,大大降低了安全隐患,并通过报警解除装置来解除警报,避免报警装置长时间报警。
改进的,所述报警解除装置包括支架、连接在支架上可相对支架运动的限位夹一、限位夹二以及连接在限位夹一、二上的拉线,所述报警电路具有连接报警开关的接入端和接出端,所述报警开关包括定位在限位夹一上与接入端电连接的导电体一、定位在限位夹二上与接出端电连接的导电体二以及固定在触头上的导电体三,所述导电体三在触头的推动下可与导电体一、二相接触使报警电路通电,所述导电体一、二在拉线的拉动下与导电体三断开接触使报警电路断电。当电池过度充电时,电池向外膨胀使固定在触头上的导电体三与导电体一、二相接触,报警电路通电,报警装置发出警报,拉动拉线使导电体一、二与导电体三断开接触,报警电路断电,报警解除。
改进的,所述拉线设有一根,所述拉线的两端分别与限位夹一、二连接,所述拉线绷紧在支架上。拉线绷紧在支架上,动下拉线后拉线就能拉动限位夹一、二。
改进的,所述拉线上连接有报警解除操作钮。通过报警解除操作钮带动拉线,进而拉动限位夹一、二,相对直接拉动拉线省力,操作方便。
改进的,所述报警解除操作钮与拉线绕接且转接在支架上。只需旋转报警解除操作钮就能解除报警,操作方便。
改进的,所述支架与导电体三、限位夹一、限位夹二之间分别连接有使导电体三、限位夹一、限位夹二复位的弹簧。使导电体三、限位夹一、限位夹二复位的弹簧,便于下次电池充电使用,无须人工操作复位。
改进的,报警系统包括断电装置,所述断电装置包括时间继电器,所述时间继电器的线圈连接在报警电路中,所述时间继电器的常闭触点连接在充电电路中。报警的同时对充电电路进行断电,避免电池继续充电膨胀,在操作人员未来处理时避免安全事故发生。
改进的,所述充电电路中连接有电源一,所述报警电路与电源一电连接由电源一供电;或者,所述报警电路中连接有独立电源二。由电源一或者独立电源二对报警电路供电。
有益效果: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该实用新型一种触发式电池过充报警系统,当电池过度充电时,电池向外膨胀使固定在触头上的导电体三与导电体一、二相接触,报警电路通电,报警装置发出警报,操作者能够及时作出应对措施,大大降低了安全隐患,拉动拉线使导电体一、二与导电体三断开接触,报警电路断电,报警解除,采用了机械方式的报警解除装置,结构简单、成本低、操作简单。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说明:
图1为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报警开关闭合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超威创元实业有限公司,未经浙江超威创元实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80388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