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用于油水分离中药挥发油分离富集的膜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20797832.1 | 申请日: | 2013-12-05 |
公开(公告)号: | CN203609923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5-28 |
发明(设计)人: | 付廷明;郭立玮;李博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中医药大学 |
主分类号: | B01D17/022 | 分类号: | B01D17/022;B01D71/34 |
代理公司: | 南京经纬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2200 | 代理人: | 唐循文 |
地址: | 210046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油水 分离 中药 挥发油 富集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中药提取与分离技术领域。具体来说,是一种用于中药提取过程中挥发油分离富集的装置。
背景技术
挥发油是存在于植物体中的一类具有挥发性、可随水蒸气蒸馏出来的油状液体的总称。挥发油在植物界分布极广,作为中药使用的植物就有数百种含有挥发油,尤其在菊科、芸香科、伞形科、姜科等科属中较为常见。
但在中药制剂的研制和生产中,挥发油成分的提取和保留存在着很多问题,致使挥发油大量损失,严重影响了药物的疗效,这是一些中成药不及中药饮片所煎汤剂疗效好的重要原因之一。水蒸气蒸馏法作为国内中药研发和生产单位最常用、最广泛的中药挥发油提取技术,其工艺过程在获取挥发油的同时,也将中药中其他的挥发性成分,如麻黄碱等小分子生物碱、苯醌、萘醌等醌类夹带出来。但目前普遍用于收集挥发油的多功能提取罐被戏称为聋子的摆设,其提取率低与油水分离技术滞后一直严重困惑整个行业,如何从油水分离后的冷凝液中有效分离其他挥发性成分,以保证药效物质的完整性也是全新的课题。
大生产中挥发油的收得率常常只有实验室收率的40%~60%。主要原因是一般药厂使用的多功能提取罐并不是专为提取挥发油设计, 虽然能提取收集挥发油, 但由于气压大或冷凝效果不好等原因, 挥发油多被乳化, 油水分离不好, 一般只能收集到芳香水,还需再处理, 如加有机溶剂萃取, 加盐冷藏使油水分离, 重蒸馏等等,再处理后挥发油的收率仍很低。所以发展环境友好,易于操作的中药挥发油分离富集装置对推动整个中药制药行业的技术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实用新型内容
解决的技术问题: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利用膜分离技术实现从中药蒸馏液中油水分离,并收集挥发油的装置。
技术方案:用于油水分离中药挥发油分离富集的膜装置,包括离心泵,连接管,油池,膜连接管,液位控制器,膜池,支架和出水管, 油池和膜池设于支架上,膜池内设有5-25块双层外压式平板膜,双层外压式平板膜上设有出水口,所述出水口与膜连接管的入口用软管相连接,油池与膜池之间设有隔板,所述出水管设于油池的下部,液位控制器设于膜池的上部,离心泵通过连接管与膜连接管的出口相连。
所述油池和膜池之间的隔板低于各池侧壁的高度。
所述离心泵为自吸式离心泵。
所述双层外压式平板膜包括厚度为5-10mm的多孔支撑板,所述多孔支撑板两面覆有孔径为0.1微米的聚偏氟乙烯膜。
待处理的油水混合物通过进水管进入膜池后,启动离心泵,水就会通过膜被离心泵抽走,并通过泵的出水口排出,油被膜截留在膜池并越过膜池与油池之间的隔板溢流到油池中收集。待分离结束时,将收集到的油放出,便得到中药挥发油。
有益效果:
本装置可适合中药含油水体复杂体系,用于挥发油油水分离与其他小分子挥发性物质的收集。
本装置的挥发油收率(依不同品种约为50—80 %)高于乙酸乙酯萃取法,并可更完整保留原挥发油中化学组分。且无需使用乙酸乙酯等有机溶剂,无环境污染问题。
本装置工艺流程简单,效率高(约300-1200L/m2.h) 自动化程度高,可在常温下连续作业,设备能耗低,生产成本低。
使用本装置将基本除去中药蒸馏冷凝水中的油分,并收集到挥发油。
附图说明
图1 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图中离心泵1,连接管2,油池3,膜连接管4,液位控制器5,膜池6,支架7和出水管8。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用于油水分离中药挥发油分离富集的膜装置,包括离心泵1,连接管2,油池3,膜连接管4,液位控制器5,膜池6,支架7和出水管8,膜池安装25块长宽分别为320和220毫米,孔径为0.1微米的聚偏氟乙烯双层外压式平板膜(南京瑞洁特膜分离科技有限公司,型号为RGE10型),双层外压式平板膜上设有出水口,所述出水口与膜连接管的入口分别用25根软管相连接,油池3与膜池6之间设有隔板,所述出水管8设于油池3的下部,液位控制器5设于膜池的上部,离心泵1通过连接管2与膜连接管4的出口相连。所述油池3和膜池6之间的隔板低于各池侧壁的高度。所述离心泵为自吸式离心泵。所述双层外压式平板膜包括厚度为5-10mm的多孔支撑板,所述多孔支撑板两面覆有孔径为0.1微米的聚偏氟乙烯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中医药大学,未经南京中医药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79783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