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用于清除水体油污的充气式生态浮床有效
申请号: | 201320741123.1 | 申请日: | 2013-11-20 |
公开(公告)号: | CN203582543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5-07 |
发明(设计)人: | 李琛;才佳星 | 申请(专利权)人: | 陕西理工学院 |
主分类号: | C02F1/28 | 分类号: | C02F1/2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723001 陕***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清除 水体 油污 充气式 生态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油污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用于清除水体油污的充气式生态浮床。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世界各国对石油及其制品日渐增长的需求,在海上开采、装卸、运输以及利用石油过程中溢油事故时有发生,不但造成大量的原油流失,还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日趋严重地威胁着海洋及陆域的生态环境,对海洋环境、自然资源和养殖资源等都有长期的危害,因此,海洋溢油污染已经成为人们必须面对的重大环境问题。
目前国内外处置海洋溢油污染的方法主要有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化学法在点源污染治理中是比较成熟的技术路线,已经得到广泛的推广与应用。但是在海洋溢油污染治理中采用化学法,需要在海洋中投加化学药剂,其中投加的化学药剂一方面可能产生二次污染,另一方面会对海洋生态环境产生短期或长期的影响。生物修复技术具有高效、经济、安全、无二次污染等特点,已成为现场去除海洋溢油污染的重要选择途径,特别是对机械装置无法清除的薄油层,同时又限制使用化学药剂时,运用生物修复可显出其更大的优越性。但是,生物修复技术的周期比较长,同时受是否存在高效石油烃降解菌的限制。然而,物理吸附法是一种处理效率高、成本低、无底泥污染、操作简单且不会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二次污染与破坏的方法,能较好的解决化学法所存在的问题。
为了使物理吸附技术在海洋溢油污染处理中得到进一步的推广与应用,开发出多种形式的物理吸附措施,对于提高运行效率、节省投资成本及降低运行费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克服上述技术缺点提供一种用于清除水体油污的充气式生态浮床,解决传统浮床体积大、运输不便、浮力不稳定等问题,实现智能自动补充气压的智能油污吸附装置。
本实用新型解决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用于清除水体油污的充气式生态浮床,该充气式生态浮床由多个带有气嘴的充气浮圈互相串接为内部连通的框架结构,下方通过纤 维丝绳串接有多个球状气囊,充气浮圈、球状气囊的外侧包裹有一层具有吸附功能的聚β羟基丁酸酯复合多孔泡沫材料,框架结构上还固定连接有一个压缩气瓶,压缩气瓶通过气管与框架结构内部连通,充气浮圈上还设有一个气压传感器,压缩气瓶上设有一个基于近场通信技术的信号接收器、以及与信号接收器连接的控制器,气管与压缩气瓶的连接部位设有电磁阀。压缩气瓶用于储装压缩空气,气压传感器侦测充气浮圈内的气压值,并将信号传输给接收器,控制器根据接收器接收到的气压信号,控制电磁阀的通断,为充气浮圈充气;聚β羟基丁酸酯复合多孔泡沫材料用于吸附漂浮在水体表面的油污。
所述充气浮圈上的气嘴设有相互对称的两个,气嘴上设有用于密封连接的密封套环。多个充气浮圈通过气嘴相互对接,并利用密封套环实现对接部位的气密性。
本实用新型所具有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结构设计合理,通过多个充气浮圈实现在水体上表面的悬浮,聚β羟基丁酸酯复合多孔泡沫材料用于吸附油污,具有携带方便、自动补充气压、处理效率高、成本低,无二次污染等特点。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充气浮圈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1、附图2对本实用新型做以下详细说明。
如图1、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充气式生态浮床由多个带有气嘴9的充气浮圈1互相串接为内部连通的框架结构,下方通过纤维丝绳3串接有多个球状气囊11,充气浮圈1、球状气囊11的外侧包裹有一层具有吸附功能的聚β羟基丁酸酯复合多孔泡沫材料,框架结构上还固定连接有一个压缩气瓶2,压缩气瓶2通过气管4与框架结构内部连通,充气浮圈1上还设有一个气压传感器7,压缩气瓶2上设有一个基于近场通信技术的信号接收器6、以及与信号接收器6连接的控制器5,气管4与压缩气瓶2的连接部位设有电磁阀8;所述充气浮圈1上的气嘴9设有相互对称的两个,气嘴9上设有用于密封连接的密封套环10。
使用时,多个充气浮圈1通过气嘴9相互连通,并利用密封套环10保证连接部位的气密性;充气浮圈1串接成的框架结构与多个相互串接的球状气囊11在水体内提供向上的浮力;充气浮圈1上的气压传感器7侦测充气浮圈1内部的气压值,接收器6接收气压传感器7的气压数据,通过控制器5控制压缩气瓶2上的电磁阀8,实现自动为充气浮圈1充气的目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陕西理工学院,未经陕西理工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74112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