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后臭氧空气喷射器投加设备有效
申请号: | 201320681732.2 | 申请日: | 2013-10-31 |
公开(公告)号: | CN203545769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4-16 |
发明(设计)人: | 李艺;杨力;饶磊;高雷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1/78 | 分类号: | C02F1/78 |
代理公司: | 北京万科园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30 | 代理人: | 杜澄心;张亚军 |
地址: | 100082 北京***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臭氧 空气 喷射器 设备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市政给水处理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臭氧活性炭技术在净水工艺中对去除微污染有机物、减少消毒副产物和改善嗅味等感官指标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随着原水水质的日趋恶化和出水标准的逐步提高,臭氧活性炭技术在国内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臭氧系统主要包括气源、臭氧发生和臭氧投加等三部分。臭氧发生器的规格一般按最大投加率和高日供水量确定。臭氧投加分为预臭氧投加和后臭氧投加两种。后臭氧投加系统包括臭氧布气管道和臭氧接触池。后臭氧接触池有效水深一般为6m,在底部安装曝气盘,臭氧气体通过布气管道进入曝气盘,再以细微气泡方式从曝气盘中释放出来,与来水充分混合发生反应。
大多数北方地区水厂,在冬季和夏季原水中的有机物含量有较大差别,冬季需要的臭氧投加率较低,加之水厂的冬季供水量少,所需臭氧投加量较低,需要臭氧发生器在较低的产量下运行。以北京某水厂为例,夏季需要的后臭氧投加率高达2mg/l,而冬季需要的后臭氧投加率仅为0.2mg/l,所需后臭氧投加量在冬夏两季差别很大。
臭氧发生器及投加设备一般按最大投加量选型,理论上臭氧发生器的产量均能在10~100%范围内调整,通过对进入臭氧发生器的氧气流量进行调节,在臭氧发生器低产量时起到降低氧气用量降低运行成本的作用。实际上为了后臭氧系统曝气盘曝气均匀保证臭氧在水中的转移效率,防止曝气盘堵塞,大多数臭氧厂家要求投加系统中的气量必须达到一定值(30~40%的设计流量)。大多北方地区水厂在冬季运行时不得不采用加大氧气进气量、降低臭氧浓度的方式运行,来保障曝气盘的最低气量要求,这种方式增加了氧气耗量,提高了运行成本。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后臭氧空气喷射器投加设备,以解决水厂的后臭氧投加系统在不同的季节,对不同的臭氧投加率的要求,并且有效降低运营成本的技术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后臭氧空气喷射器投加设备,包括臭氧发生器、臭氧布气管道和臭氧接触池,在后臭氧接触池底部安装曝气盘,臭氧气体通过布气管道进入曝气盘;在所述布气管道上,增加一个由空气喷射器组成的旁路管线,在布气管道和旁路管线上分别设有通断阀门,该空气喷射器除具有一个臭氧气体进口外,还具有一个与鼓风机连接的混合气体进口,该空气喷射器的混风出口通过布气管道与曝气盘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以极少的投资换取低能耗运行条件。以10kg/h规格臭氧发生器系统为例:当实际需要臭氧投加量仅为1kg/h时,按传统方法运行,臭氧发生器氧气消耗量必须达到40kg/h以上,臭氧浓度小于10%。按本实用新型运行时,臭氧发生器氧气消耗量仅为10kg/h,臭氧浓度10%,此时鼓风机耗电量为3.2度/h。按氧气2800元/吨,电费0.8元/度计算,采用本实用新型后,运行费用比原来降低90%以上。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编号:1.液氧罐,2.汽化器,3.臭氧发生器,4.布气管道,5.臭氧接触池,6.空气喷射器,7.鼓风机,8.臭氧旁路管线。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结构参见图1。该后臭氧空气喷射器投加设备,包括臭氧发生器3、臭氧布气管道4和臭氧接触池5,在后臭氧接触池5底部安装曝气盘,臭氧气体通过布气管道4进入曝气盘;在所述布气管道4上,增加一个由空气喷射器组成的旁路管线8,在布气管道4和旁路管线8上分别设有通断阀门,该空气喷射器6除具有一个臭氧气体进口外,还具有一个与鼓风机7连接的混合气体进口,该空气喷射器6的混风出口通过布气管道4与曝气盘连接。
当水厂冬季所需的臭氧投加量较低时,启动鼓风机和空气喷射器,鼓风机风量满足臭氧设备对投加系统最小气量的要求。加压空气与臭氧气体在空气喷射器内部混合后进入后臭氧接触池,通过曝气盘内释放出连续大量的微气泡与来水混合,保证臭氧在后臭氧接触池内的吸收效率,节省氧气耗量。
当水厂所需臭氧投加量达到一定值,使后臭氧投加系统中的气体流量达到最小气量时,可停止鼓风机和空气喷射器的运行,恢复传统投加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未经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68173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