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具有安全索的颈椎运动牵引器有效
申请号: | 201320630200.6 | 申请日: | 2013-10-12 |
公开(公告)号: | CN203483625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3-19 |
发明(设计)人: | 张敏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敏峰 |
主分类号: | A61H1/02 | 分类号: | A61H1/02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龙寰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139 | 代理人: | 孙皓晨;李林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具有 安全 颈椎 运动 牵引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颈椎运动牵引器的结构,尤指设置安全辅助装置的颈椎运动牵引器。
背景技术
现代人的生活中,长时间处在读书、工作、打电脑、玩手机...等低头族的不正确姿势的状态下,不知不觉中形成了颈椎移位或变形等情况,使身体出现许多不适症状,时间久了,乃造成许多的病痛;一般人常以吃止痛药等作暂时的舒缓;另一种缓解或改善的方式为使用颈椎运动牵引器,凭借助牵引颈椎运动的方式作暂时的松懈神经、肌腱,并凭借相关的运动方式,以逐渐改善已形成的病痛。
市售的颈椎运动牵引器如图1所示,其基本构造主要包括一弹簧A及一组头部束缚装置B;使用者以束缚装置B束缚于头部,利用弹簧A的拉伸及回复力的施作,以进行颈椎的牵引,其牵引的方式也分为仰躺的方式及吊挂方式;由于仰躺方式大部分运用于医疗行为,需医生从旁协助;吊挂的方式则由消费者自行运用,且其运动的可运用动作甚多,其至少包括坐姿、站姿等进行纵向、斜向、转动等类的动作;这些动作都会繁复的运用弹簧本身。
实用新型设计人乃弹簧制造业者,深知弹簧的使用有其限度,除了材质及热处理等的制成关系外,或使用过于频繁、或久未使用、或拉伸变化过巨等,都可能造成弹簧的断裂;使用者在使用颈椎牵引器作运动时,弹簧很可能突然在动作中断裂,它可能对使用者造成极大的伤害。
有鉴于此,实用新型设计人乃潜心精研,实用新型本实用新型,以防止在弹簧断裂时对使用者造成伤害。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主要目的在提供一种具有安全索的颈椎运动牵引器,凭借安全索以防范颈椎运动牵引器的弹簧断裂时造成使用者受到伤害。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具有安全索的颈椎运动牵引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弹簧部:是一拉伸弹簧,该弹簧上、下侧具有挂钩;
一束缚装置:包括一架体及束缚头部的束带,架体结合于弹簧下侧的挂钩;
至少一安全索:包括上端固定环、下端固定环及条状体,条状体穿置于弹簧内部,该上端固定环与弹簧上侧的挂钩扣于相同物件或互相结合,该下端固定环结合于束缚装置的挂环上。
所述安全索由若干条绳状体组成。
与现有技术相比较,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本实用新型具有的优点在于:当弹簧断裂时,使其拉扯距离有其限度,并使断裂的弹簧留置于安全索上。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颈椎运动牵引器的立体图例;
图2是本实用新型颈椎运动牵引器的立体图例;
图3是本实用新型颈椎运动牵引器的拉伸状态的部份立体图例。
附图标记说明:10-弹簧部;11-弹簧;12、13-挂钩;20-束缚装置;21-架体;21a-挂环;22-束带;30-安全索;31、32-固定环;33-条状体;40-杆。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2、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颈椎运动牵引器结构的构成包括一弹簧部10、一头部束缚装置20及至少一安全索30。
所称弹簧部10,其包括一弹簧11及设于弹簧11上、下两端的挂钩12、13;弹簧11为拉伸弹簧,其可依照实际运作的荷重及容许最大应力等需要以设置成不同的强度及工作长度,因这些设计条件(包括弹簧线品质、热处理等)非本实用新型请求保护范围,不予赘述。弹簧11的两端制作成挂钩12、13,其上侧的挂钩12可钩挂于的预设杆40或相关装置;弹簧下侧的挂钩13用以挂置头部束缚装置20的挂环21a(后述);于弹簧11内径的空间中提供安全索30的穿置。
上述所称弹簧部10的挂钩12、13,其可以是由弹簧11的两末端直接构成,可以是开口式或封闭式,并且挂钩12也可制成或配合另行设置相关挂置器,可挂置于预设的可供吊挂的结构体上,此相关装置不受局限。
所称头部束缚装置20,其构成包括一架体21及一组束带22;架体21为提供适足的宽度,使束带22具有适足的空间以舒适的、良好的束缚于使用者的头部,于架体21上设置一挂环21a,该挂环21a挂置于弹簧部10的挂钩13上。当使用状态时(即束缚装置20对挂钩13形成拉力时),弹簧11受力而拉伸。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敏峰,未经张敏峰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63020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