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污水连续流A2O生化反应与污泥静态沉淀一体化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20594329.6 | 申请日: | 2013-09-25 |
公开(公告)号: | CN203474603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3-12 |
发明(设计)人: | 王雷;王国利;王毅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市润绿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9/14 | 分类号: | C02F9/14 |
代理公司: | 武汉宇晨专利事务所 42001 | 代理人: | 李鹏;王敏锋 |
地址: | 432200 ***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污水 连续流 a2o 生化 反应 污泥 静态 沉淀 一体化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处理领域,更具体涉及污水连续流A2O生化反应与污泥静态沉淀一体化装置,适用于工业和生活污水的处理。
背景技术
在污水生化处理方法中,采用厌氧—缺氧—好氧活性污泥法,进行生物去碳脱氮除磷的A2O ( Anaerobic-Anoxic-Oxic) 污水处理工艺,其流程简图详见附图l,其中l是主进水口,2是厌氧池,3是缺氧池,4是次进水口,5是好氧生化(硝化)池,6是沉淀池,7是出水口,8是混合液回流,9是污泥回流,10是污泥排出口。
现有A2O工艺的优点,是在反硝化过程中充分利用硝化液中的硝态氧来氧化BOD5,回收了部分硝化反应的需氧量,反硝化反应所产生的碱度可以部分补偿硝化反应消耗的碱度,因此对含氮浓度不高的污水可以不用另外加碱调节pH。该工艺在系统上是最简单的除磷脱氮工艺,总的水力停留时间小于其它同类工艺(如巴登甫除磷脱氮工艺);在厌氧、缺氧、好氧交替运行的条件下,丝状菌不能大量繁殖,无污泥膨胀之虞,SVI-值小于100,利于处理后污水与污泥的分离;运行中在厌氧段和缺氧段内只需轻缓搅拌,运行费用低。由于厌氧、缺氧、好氧反应池分开设置,因此其除磷脱氮效果较高而稳定。
现有A2O工艺的缺点,主要在于其生物脱氮需要保持较低的污泥负荷,以便充分进行硝化,达到较高的脱氮率,而生物除磷则需要维持较高的污泥负荷,保持较大的剩余污泥量,以便达到较好的除磷效果,因此需要采取必要的优化措施,以缓和两者的矛盾。
其次,在现有A2O活性污泥法连续流污水处理工艺中,为了获得洁净的处理出水,必需将含有悬浮活性污泥的污水混合液(下简称“污泥污水混合液”),通过设置单独的固液分离设施,如澄清沉淀池、膜分离装置等,进行污泥与清水的固液分离。
对于采取设置澄清沉淀池,让悬浮活性污泥通过重力沉降,形成高浓度的含水污泥,沉降于沉淀池底部与澄清洁净水分离,上层澄清洁净水从沉淀池表面排出;该方法需要设置具有一定沉降区域的澄清沉淀池,和保持足够能使悬浮活性污泥沉降下来的停留时间,这导致整个污水处理装置的容积空间尺寸增大,增加了占地及投资;此外还必须设置污泥回流、污泥污水混合液回流泵房等构筑物,致使工艺流程较为复杂,电耗增加,管理不方便,占地面积较大。而对于采用膜分离装置,一般用微滤或超滤膜作为固液分离过滤介质,将污泥污水混合液通过分子级的微孔膜过滤方法,让水和其它分子级的物质在一定的压力下,从微孔中透过膜,形成相对洁净的过滤出水,与高浓度悬浮污泥混合液分离。膜分离技术的优点在于能获得几乎完全没有悬浮污泥的清洁洁净水,但存在以下缺点,一是微滤或超滤膜的制造成本很高,二是膜的水渗透通量较低,三是需要定期进行化学清洗以防膜污染,四是必需用泵将污泥污水混合液加压或抽吸,以便能在一定的压力下进行正常过滤,这导致较高的泵出水位压头或抽吸真空功率,使运行成本增加。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一种集污泥污水混合液以连续流进行A2O生化反应,和间歇交替进行悬浮活性污泥静态沉淀分离功能为一体的污水处理装置;以达到污水处理效果稳定,装置占地面积小,设备和容积利用率高,投资省和运行能耗低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污水连续流A2O生化反应与污泥静态沉淀一体化装置,包括污水处理池体,还包括设置在污水处理池体中且依次连通的缺氧生化反应区、厌氧生化反应区、活性污泥好氧生化区、生物膜接触氧化区和沉淀与分离区,缺氧生化反应区与主进水管连通,厌氧生化反应区与支进水管连通,主进水管与支进水管连通,活性污泥好氧生化区底部设置有空气曝气器,生物膜接触氧化区内设置有生物膜填料,沉淀与分离区上部设置有第一稳流沉淀分离室和第二稳流沉淀分离室,第一稳流沉淀分离室通过第一出水控制阀与污水处理池体外部连通,第二稳流沉淀分离室通过第二出水控制阀与污水处理池体外部连通,沉淀与分离区与缺氧生化反应区连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市润绿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武汉市润绿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59432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