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雨水收集绿化隔热屋顶有效
申请号: | 201320590956.2 | 申请日: | 2013-09-24 |
公开(公告)号: | CN203487719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3-19 |
发明(设计)人: | 江文铮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文铮 |
主分类号: | E04D13/00 | 分类号: | E04D13/00;E04D13/064;E04D13/08;E04D13/16;E03B3/02;A01G1/00;A01G31/00 |
代理公司: | 广州新诺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44100 | 代理人: | 华辉 |
地址: | 512099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雨水 收集 绿化 隔热 屋顶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结构,具体涉及一种雨水收集绿化隔热屋顶。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居住区、办公区、休闲区等的绿化、美化的要求及欣赏水平也越来越高,同时,屋顶绿化日益受到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人们的青睐和重视。目前国内屋顶绿化的植物常常需要运用自来水灌溉,无法合理将雨水利用起来,这样对本来就紧缺的水资源造成浪费。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缺点与不足,提供雨水收集绿化隔热屋顶。
一种雨水收集绿化隔热屋顶,包括屋顶和女儿墙,所述女儿墙围绕在屋顶四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蓄水槽、排水管、蓄水池、防水油膏层、隔热膜层和泥土层,所述防水油膏层,隔热膜层和泥土层由下至上依次覆盖在屋顶上,所述女儿墙上设置有通孔,该蓄水槽设置在女儿墙外侧,蓄水槽底面低于屋顶上表面,排水管组安装在蓄水槽下方,一端与蓄水槽贯通连接,另一端穿过外墙与室内的蓄水池贯通连接。
进一步,还包括将屋顶分为含水区和旱耕区的挡板及水层,所述挡板设置在屋顶上,所述水层覆盖含水区的泥土层上。
进一步,还包括安装在室内的三通管,所述排水管组包括第一排水管,第二排水管和第三排水管,该三通管的三个端口分别安装有第一排水管,第二排水管和第三排水管,该三条排水管分别与蓄水槽、蓄水池和下水道贯通连接。
进一步,三通管与下水道之间的第三排水管上设置有第一止排水阀。
进一步,三通管与蓄水池之间的第二排水管上设置有第二止排水阀。
进一步,所述蓄水池至少为一个。
进一步,还包括第一抽水管和第一水泵,所述第一抽水管一端设置在蓄水池内,另一端设置在屋顶上,第一水泵设置在第一抽水管上。
进一步,还包括第二抽水管和第二水泵,所述第二抽水管一端设置在蓄水槽内,另一端设置在屋顶上,第二水泵设置在第二抽水管上。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通过挡板将屋顶分为含水区和旱耕区,并可分别种植水生植物和旱地植物,还可将收集的雨水重新利用起来对植物进行浇灌,本实用新型可在新建或者旧式屋顶上实施,结构简单,操作方便,起到了很好的节能减排,绿化隔热效果。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雨水收集绿化隔热屋顶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一种雨水收集绿化隔热屋顶示意图,包括屋顶1和女儿墙2,所述女儿墙2围绕在屋顶1四周。进一步,还包括蓄水槽3、排水管组4、蓄水池5、防水油膏层11、隔热膜层12和泥土层13。该防水油膏层11覆盖在屋顶1上,起到良好的防水作用;该隔热膜层12和泥土层13由下至上,依次覆盖在防水油膏层11上。进一步,还包挡板14及水层15,该挡板14设置在屋顶1上,将屋顶1分隔为含水区141和旱耕区142,该水层15覆盖在含水区141的泥土层13上。所述女儿墙2上设置有通孔21,以便下雨时将屋顶1集聚的雨水排出。该蓄水槽3设置在女儿墙2外侧,蓄水槽3底面低于屋顶1上表面。排水管组包括第一排水管41、第二排水管42和第三排水管43。第一排水管41安装在蓄水槽3下方,一端与蓄水槽3贯通连接,另一端穿外墙A与安装在室内的三通管6相连,三通管6的另外两端分别通过第二排水管42和第三排水管43与蓄水池5和下水道B相连。三通管6与下水道B之间的第三排水管43上设置有第一止排水阀431。三通管6与蓄水池5之间的第二排水管42上设置有第二止排水阀421。所述蓄水池5至少为一个。
进一步,还包括第一抽水管7和第一水泵8,所述第一抽水管7一端设置在蓄水池5内,另一端设置在屋顶1上,第一水泵8设置在第一抽水管7上。
进一步,还包括第二抽水管9和第二水泵10,所述第二抽水管9一端设置在蓄水槽3内,另一端设置在屋顶1上,第二水泵10设置在第二抽水管9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文铮,未经江文铮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590956.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