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锥形离心式泵效环有效
申请号: | 201320549740.1 | 申请日: | 2013-09-05 |
公开(公告)号: | CN203516715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4-02 |
发明(设计)人: | 宋鹏云;贺鹏程 | 申请(专利权)人: | 昆明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F16J15/00 | 分类号: | F16J15/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650093 云***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锥形 离心 式泵效环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械密封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锥形离心式泵效环。
背景技术
在目前的机械密封技术中,阻止泄露的最有效方法是采取双端面机械密封。双端面密封的特点是,在两个密封端面的腔体中间,加注了隔离液或者缓冲液(封液),用于润滑和冷却密封端面,延长密封寿命。目前,第三版的API682标准冲洗方案中,PLAN52、53等方案都是利用泵效环来实现封液的循环过程的。其作用是将密封腔内的缓冲液体驱动送出,经过冷却器储罐后送回管路,满足密封液循环的要求,其成本较低,只消耗极少的轴功率。
目前,使封液在密封辅助系统内循环的泵效环有两种:螺纹式和离心式。其具体结构也有多种样式。因为密封腔内能利用的空间不同,离心式泵效环只能在径向空间较大而轴向空间较小时使用,螺纹式泵效环在轴向空间较大,径向空间较小时使用,这两种泵效环都或多或少的受到密封腔空间的限制。目前,双端面机械密封应用相当广泛,封液的循环状况在不同程度上决定着机械密封的使用寿命,泵效环怎样在较小的空间内能够提供更大的循环动力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锥形离心式泵效环,在较小的空间内能够提供更大的循环动力。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锥形离心式泵效环的结构包括两个直径不同的圆锥形环状物,两个圆锥环状物之间通过多个叶片7连接组成两个同心圆,两个圆锥形环状物的锥度相同。
所述叶片为直片状,叶片7分布在两个圆锥形环状物之间是沿着环状物的轴线方向均匀排列并形成多个格槽。(格槽的两端开口分别为锥形泵效环小端液体入口面5和锥形泵效环大端液体出口面6)
所述两个圆锥形环状物的锥度为3~8°。
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如图1所示,使用叶片泵的原理和液体由锥形泵效环3小端液体入口面5进入受到离心力的作用由大端液体出口面6甩出的原理,使封液可以高效能的泵出,高效指的是封液在出口端产生的压力较高和封液的循环流量较大以及可以使封液能够送到更高的位置,从而能够更好的克服管道阻力的作用。机械密封工作前,通过封液入口1和封液出口将两个密封端面中间充满封液,机械密封旋转,泵效环随之旋转。封液从泵效环的小端口进入叶片中,两个叶片之间的封液受到离心力被甩出,离心速度转换为轴向速度,不用考虑密封腔4的间隙大小,叶片转动还可以增加封液的推力。此种泵效形式加大了泵效流量,提高了泵效扬程。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的特点是使用叶片泵的原理和液体由小端入口进入受到离心力的作用由大端出口甩出的原理,使封液可以高效能的泵出,使封液推到更高的位置,更好的克服管道阻力作用和满足对大流量循环封液的使用要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带泵效环的双端面机械密封;
图2为本实用新型锥形泵效环及其所在密封腔三维图。
图中各标号为:1-封液入口,2-封液出口,3-泵效环,4-密封腔,5-小端液体入口面,6-大端液体出口面,7-叶片。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方式一:如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锥形离心式泵效环的结构包括两个直径不同的圆锥形环状物,两个圆锥环状物之间通过多个叶片7连接组成两个同心圆,两个圆锥形环状物的锥度相同。叶片为直片状,叶片7分布在两个圆锥形环状物之间是沿着环状物的轴线方向均匀排列并形成多个格槽。圆锥形环状物的锥度为3~8°。
实施方式二:如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锥形离心式泵效环的结构包括两个直径不同的圆锥形环状物,两个圆锥环状物之间通过多个叶片7连接组成两个同心圆,两个圆锥形环状物的锥度相同。叶片为直片状,叶片7分布在两个圆锥形环状物之间是沿着环状物的轴线方向均匀排列并形成多个格槽。圆锥形环状物的锥度为3~8°。
实施方式三:如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锥形离心式泵效环的结构包括两个直径不同的圆锥形环状物,两个圆锥环状物之间通过多个叶片7连接组成两个同心圆,两个圆锥形环状物的锥度相同。叶片为直片状,叶片7分布在两个圆锥形环状物之间是沿着环状物的轴线方向均匀排列并形成多个格槽。圆锥形环状物的锥度为3~8°。
以上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宗旨的前提下作出各种变化。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昆明理工大学,未经昆明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54974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超细干粉自动灭火装置
- 下一篇:一种可称重遥控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