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双级水环式真空泵有效
申请号: | 201320521490.0 | 申请日: | 2013-08-23 |
公开(公告)号: | CN203430810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2-12 |
发明(设计)人: | 林相坤;杨茂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烟台沃尔姆真空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4D17/12 | 分类号: | F04D17/12;F04D17/18 |
代理公司: | 青岛发思特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7212 | 代理人: | 耿霞 |
地址: | 265500 山东省烟***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双级水环式 真空泵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真空泵,尤其涉及一种双级水环式真空泵,其属于真空设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当前许多化工、制药行业的真空蒸馏、浓缩、脱水、干燥以及发电厂的抽除尾气,都要求在吸入压力为3--8kPa之间有较大的抽气量。而单级水环真空泵在这一区间抽气能力已相当弱,不宜采用。单级水环式真空泵带一级大气喷射器时,在吸入压力为5kPa时的抽气速率也只有该泵不带大气喷射时吸入压力为400hPa点的抽气速率(单级水环真空泵的工况点)的65--70%。普通单级水环真空泵在较高真空度(小于20000Pa)范围内,抽速衰减严重,在5000至10000Pa时甚至不足名义抽速的30%,在此工况下效率极低,功耗较高。
两级水环真空泵的特点是在该区间有较大的吸气量,这样便大大扩大了水环式真空泵的应用范围,即满足了化工、制药、轻工、仪器、冶金、发电等行业要求在吸入压力为1.5--5kPa点大抽气速率的工艺条件。在2000年以前对于两级泵的需求大多是15m3/min以下,现在则达到40-100m3/min。目前国内市场即有国产双级水环真空泵也有引进国外技术的双级水环真空泵,但都存在效率低、可靠性差、寿命短、不易维修等缺点。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中单级水环真空泵效率极低、功耗较高,双级水环真空泵存在效率低、可靠性差、寿命短和维修困难的不足,提供一种抽速平稳、效率高、能耗低的双级水环式真空泵。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双级水环式真空泵,包括轴,所述轴的两端均设有支撑轴承架,后端 设有定位轴承部件;所述轴的中间设有前泵体装置和后泵体装置;所述前泵体装置包括设在轴上的前端盖、前吸气盘、前泵体和前排气盘,所述前泵体内偏心安装有前叶轮;所述后泵体装置包括后吸气盘、后泵体、后排气盘和后端盖,所述后泵体内偏心安装有后叶轮;所述前吸气盘和后吸气盘上均带有吸气口,所述前排气盘和后排气盘上均设有排气口,而且均通过间隔螺栓和阀挡板安装有柔性的辅助排气板阀;所述前端盖和后端盖与轴之间均通过密封部件密封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前、后双级泵体装置的设置,可以在较高的真空度范围内抽速平稳,或者在很大的抽气速率范围内维持较高的真空度。在较高真空工作状态时效率较单级水环泵提高35%至40%,能耗也相应降低。
本实用新型将单级水环真空泵改为双级结构,在较高的真空度范围内抽速平稳,或者在很大的抽气速率范围内维持较高的真空度。在较高真空工作状态时效率较单级水环泵提高35%至40%,能耗也相应降低。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做如下改进。
进一步,所述前排气盘和后排气盘上均设有泄压孔。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当吸入压力较低时,吸入的气量较少,供入泵腔内的水环无法被气流带出泵腔,此时会在排气的顶端位置造成水环压力增加,消耗功率且产生噪音振动,而泄压孔的设置保证了在较低压力下运转时降低了功率消耗。
进一步,所述前叶轮、后叶轮以楔入式锁紧防松方式安装在轴上。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确保叶轮运转安全可靠。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泄压孔位置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辅助排气板阀的位置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结构示意图。
在图中,1、轴;2、支撑轴承架;3、前端盖;4、前吸气盘;5、前叶轮;6、前泵体;7、前排气盘;8、后吸气盘;9、后叶轮;10、后泵体;11、后排气盘;12、后端盖;13、密封部件;14、定位轴承部件;15、泄压孔;16、排气口;17、液环;18、辅助排气板阀;19、阀挡板;20、间隔螺栓;21、吸气口。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烟台沃尔姆真空技术有限公司,未经烟台沃尔姆真空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52149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轴承装置
- 下一篇:对焦结构、镜头组件及摄像头模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