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仪表板有效
申请号: | 201320510003.0 | 申请日: | 2013-08-20 |
公开(公告)号: | CN203601028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5-21 |
发明(设计)人: | 大井贵典 | 申请(专利权)人: | 铃木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0K37/00 | 分类号: | B60K37/00 |
代理公司: | 北京格罗巴尔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406 | 代理人: | 刘恋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仪表板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的仪表板。
背景技术
仪表板是将引擎室与前部座椅空间区划开来的内部装饰构件。仪表板是树脂制的,安装有方向盘、安全气囊,或各种计量仪器类、开关类等许多装置类。对于现在的仪表板,与车辆内的其他构件相同,期待着更轻量的结构。可是,如果为了轻量化而进行仪表板的薄壁化,则强度也有可能丧失。于是,在例如专利文献1的仪表板中,通过在背面设置独立的加强肋进行加强,来谋求兼顾确保刚性和由薄壁化等带来的轻量化这两个方面。
专利文献1:日本实开2012-11826号公报
实用新型内容
实用新型要解决的问题
这里,在仪表板中,特别是顶面,是乘员放置物品或上下车的时候将手放在上面支撑身体,平时容易受力的部位。考虑有对这样的顶面也进行薄壁化。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保持刚性就需要加强构造构造,由于顶面宽阔的缘故,所以期望比加强肋更大范围的加强。此外,像加强肋这样的向背面侧突出的构造,因树脂的收缩性而容易使顶面侧产生所谓的缩痕,为了保持美观而不能过度设置。
鉴于这样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顶面被有效地加强了的仪表板。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仪表板的代表性的结构如下:安装于车身的树脂制仪表板,其特征在于,其具有:第1凸台部,该第1凸台部设置于该仪表板的顶面的背面侧并设置有多个,其通过固定构件连结于车身;以及第1厚壁带,该第1厚壁带设置在将第1凸台部彼此连结起来的路径上。
通常的仪表板,通过在背面侧的凸台部使用以螺栓、夹具等为代表的固定构件与车身连结起来,这样的凸台部被设定成刚性较高的构造。于是,在上述结构中,将凸台部彼此连结起来地设置了厚壁带,做成了使施加到顶面上的载荷从厚壁带向凸台部传递从而吸收的结构。由此,能够防止变形等的发生,保持美观。
该仪表板还可以具有:第2凸台部,该第2凸台部设置于该仪表板的顶面的背面侧并设置有多个,其通过固定构件连结于安全气囊或方向盘;以及第2厚壁带,该第2厚壁带设置在将第2凸台部彼此连结起来的路径上,或者设置在将第2凸台部与第1凸台部连结起来的路径上。采用该结构,也能有效地吸收载荷。另外,作为第2凸台部,并不是严格地指只是使用螺栓(或夹具)的螺栓孔等地方,而是宽泛地指为了安装安全气囊等而设置的刚性较高的区域。
还可以具有第3厚壁带,该第3厚壁带设置在从上述的第1凸台部或第2凸台部连结到第1厚壁带或第2厚壁带上的规定位置的路径上。采用该结构,能够进行更大范围的加强。
上述的顶面具有曲率不同于周围的区域的曲面区域,在曲面区域内,第1厚壁带、第2厚壁带或第3厚壁带可以平行于曲面区域与周围的区域之间的边界线。对于曲面区域与其周围的区域的边界,其面的延伸方向不同,弯曲刚性较高。并且,通过将厚壁带设置成与该边界所画的边界线平行,能够在不产生不均衡的情况下提高曲面区域的刚性。
也可以是上述的第1厚壁带、第2厚壁带及第3厚壁带的幅宽越靠近车辆后方侧越宽。在车辆后方侧,即离乘员较近的一侧,该部位上乘员容易把手放在上面等。因此,通过把厚壁带设置成越靠后方侧幅宽越宽,能够更彻底地吸收载荷。
实用新型的效果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提供一种特别是顶面被有效地加强了的仪表板。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了本实施方式的仪表板的立体图。
图2是透视图1的仪表板的图。
图3是从上方观察图2的仪表板时所看到的图。
图4是图3的各剖面图。
图5是图3的仪表板的变形例。
附图标记说明
E1…驾驶席区域,L1…边界线,E2…副驾驶席区域,E3…曲面区域,E4…易变形区域,100、200、300、400…仪表板,102…顶面,104a、104b、104c…A~C凸台部,110…托架,116…安全气囊的安装区域,118…D凸台部,119…螺栓孔,120、122、202、302、304、402…A~F厚壁带,124…腿部,126…螺栓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铃木株式会社,未经铃木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51000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隧道外防风坠砣导向装置
- 下一篇:车用后背式CNG气瓶固定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