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滑模系统可变径装配式滑模平台有效
申请号: | 201320454976.7 | 申请日: | 2013-07-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3361631U | 公开(公告)日: | 2013-12-25 |
发明(设计)人: | 苏鹏;侯纲领;夏节文;李文蔚;曹春红;刘建卫;杨步前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化学工程第三建设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4G11/22 | 分类号: | E04G11/22;E04H7/26 |
代理公司: | 南京知识律师事务所 32207 | 代理人: | 蒋海军 |
地址: | 232038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系统 可变 装配式 平台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滑模工程辅助装置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滑模系统可变径装配式滑模平台。
背景技术
滑模工程技术是我国现浇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中机械化程度高、施工速度快、现场场地占用少、结构整体性强、抗震性能好、安全作业有保障、环境与经济综合效益显著的一种施工技术,通常简称为“滑模”。
但滑模不仅包含普通的模板或专用模板等工具式模板,还包括动力滑升设备和配套施工工艺等综合技术,目前主要以液压千斤顶为滑升动力,在成组千斤顶的同步作用下,带动1米多高的工具式模板或滑框沿着刚成型的混凝土表面或模板表面滑动,混凝土由模板的上口分层向模板内浇灌,每层一般不超过30cm厚,当模板内最下层的混凝土达到一定强度后,模板依靠提升机具的作用,沿着已浇灌的混凝土表面滑动或是滑框沿着模板外表面滑动,向上再滑动约30cm左右,如此连续循环作业,直到达到设计高度,完成整个施工。滑模施工技术作为一种现代(钢筋)混凝土工程结构高效率的快速机械施工方式,在土木建筑工程各行各业中,都有广泛的应用。只要这些混凝土结构在某个方向是边界不变化的规则几何截面,便可采用滑模技术进行快速、高效率的施工制作或生产。在各种规则几何截面的混凝土结构上,滑模技术显示出无穷的威力。
目前,在造粒塔、筒仓等筒状建筑物滑模施工中,采用整体辐射梁式滑模平台施工,所用的滑模平台辐射梁尺寸固定,只能适用于相同直径的造粒塔、筒仓,且平台各部分之间的连接均采用焊接,重复利用时需要更换较多部件,导致使用极不方便,且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通过专利检索:中国专利申请号:201310065037.8,申请日:2013年3月1日,发明创造名称为:钢管扣件式滑模平台系统,该申请案包括有位于待施工墙体中心的竖直的支承杆,支承杆上设置千斤顶,千斤顶与“开字”形的提升架连接并可驱动提升架提升;提升架两侧分别设置有上、下水平平行设置的上横管和下横管,上横管与下横管之间通过交叉的支撑管相互连接;所述上横管、下横管和支撑管均为建筑脚手架钢管,它们之间的交叉点通过钢管扣件相互连接,上横管内侧端与钢质的滑模模板焊接连接;所述滑模模板外围固定有钢管制成的围檩,围檩与提升架之间通过横向连接管连接;所述提升架及两侧的上、下横管沿待施工墙体的水平纵向或环向延伸方向设置有多组,各组相邻的上横管之间通过纵向连接管相互连接,纵向连接管也为建筑脚手架钢管,纵向连接管与上横管之间通过钢管扣件相互连接,纵向连接管上搭有脚手木板。该申请案虽然荷载轻,避免了滑模施工中因荷载过大而引起的提升困难的问题,但是其滑模平台的直径无法根据实际需要而调整或在调整时需要更换多数部件,导致使用不方便,无法适用于多种规格的墙体施工,各部件重复利用率低。
实用新型内容
1.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滑模平台辐射梁尺寸固定,不方便根据实际需要调整滑模平台尺寸的不足,提供了一种滑模系统可变径装配式滑模平台,采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可以通过更换变径辐射梁桁架组件,以达到增大或减小辐射梁长度(即:增加或减小滑模平台的直径)的目的。
2.技术方案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化学工程第三建设有限公司,未经中国化学工程第三建设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454976.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