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灭火用远程气动消防炮有效
申请号: | 201320451608.7 | 申请日: | 2013-07-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3417416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2-05 |
发明(设计)人: | 施鸿鹏 | 申请(专利权)人: | 施鸿鹏;刘华坪 |
主分类号: | A62C19/00 | 分类号: | A62C19/00;A62C31/00;A62C37/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176 北京市大***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灭火 远程 气动 消防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消防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气动消防炮远程投射灭火装置。
背景技术
火灾,一直以来都是人类生活中一个难以预测的灾祸,小则造成一些财产损失,大则造成人员的伤亡,危及生命财产的安全。而救灾往往也是一项社会成本,若没有把握住救灾的黄金时段,造成的损失将成倍数剧增。
目前以消防部队为主的灭火力量主要以战斗员手持水枪为主要救火手段,少数经济发达省份配备了消防直升机、高喷消防车等昂贵的设备,但这些设备不是非常贴近实战的常规装备,尤其对于高层建筑、地形复杂难以深入内部的建筑、大面积猛烈燃烧的火场,单靠战斗员现有的消防装备和灭火方式,灭火效率低下、人身威胁很大,亟须开发投射距离远、携带方便、控火效率高、价格低廉、适合军民两用的远程灭火作战装备。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灭火用远程气动消防炮,本实用新型弥补消防灭火救援中以水枪为主、单兵作战、灭火距离近、控火效率低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简易车载气动消防炮,该消防炮不仅能远距离快速向火场发射灭火弹,而且使用安全、操作简单、便于携带。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灭火用远程气动消防炮,包括车用天然气瓶1、工业用氧气瓶2、电磁流量控制阀3、气体混合器4和燃烧室5,燃烧室5安装于消防炮炮筒的后端;车用天然气瓶1和工业用氧气瓶2分别通过管路连接气体混合器4,在管路上安装有电磁流量控制阀3;气体混合器4连接燃烧室5。
本实用新型采用液化天然气与工业氧气在燃烧室燃烧后产生的高压高温气体作为弹射动力,推动炮筒中的灭火弹高速射出实现远距离灭火。本实用新型通过电磁流量控制阀、气体混合器等装置精确控制氧气和天然气的流量,保证气体快速充分燃烧。炮筒尾部燃烧室装有点火火花塞,电源可用12V电压(汽车燃烧室点火电压)。氧气和天然气压力表主要用于检测供气管路内的充气压力,当充气压力过低时,说明储气罐剩余气体较少,需更换气源。燃烧室充气压力可根据射表进行设定或调节,从而实现不同的初始充气量和充气压力,以控制点火后初始弹射气体压力,实现不同弹丸射程或者弹射高度。为了防止电磁流量控制阀以及其他装置故障问题导致的充气压力过高或者气体泄漏问题,设置了燃烧室充气过压保护和泄漏报警装置。
本实用新型采用车用液化天然气瓶和工业氧气瓶作为能源,在燃烧室中燃烧做功,推动干粉炮弹远程灭火。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可以完全利用目前普通汽车、消防车的现有装置快速加装,制造成本低廉,且结构简单、操作方便、使用安全、容易实现自动化的消防装置,同时可以采用多管并排发射方案,提高射击速度和灭火效率。本实用新型适合消防部队以及其他专职、义务消防队列装使用。采用民用储气装置工质燃烧产生的高压气体为驱动力的一种自动多管并排发射结构,属于非火工品,设备简单、操纵方便、价格低廉。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燃烧室原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消防炮结构示意图;
图3是点火与控制系统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炮筒多管并排发射方案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数值计算验证结果图表。
图中符号说明:车用天然气瓶1、工业用氧气瓶2、电磁流量控制阀3、气体混合器4、燃烧室5、炮筒6、底板转向结构7、俯仰机构8、支架9、通电指示灯10、氧气压力表11、燃烧室充气压力表12、天然气压力表13、燃烧室过压报警装置14、电源15、充气按钮16、点火按钮17。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用最佳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详细的说明。
如图1所示,灭火用远程气动消防炮,包括车用天然气瓶1、工业用氧气瓶2、电磁流量控制阀3、气体混合器4和燃烧室5,燃烧室5安装于消防炮炮筒的后端;车用天然气瓶1和工业用氧气瓶2分别通过管路连接气体混合器4,在管路上安装有电磁流量控制阀3;气体混合器4连接燃烧室5。
如图2所示,消防炮除炮筒6外还包括支架9、俯仰机构8、底板转向结构7,俯仰机构8安装于支架9上面,底板转向结构7安装于俯仰机构8上,炮筒6安装于底板转向结构7上面。防炮炮筒长1.2m,炮筒内径0.1m,燃烧室容积为1.5-3.0L。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施鸿鹏;刘华坪,未经施鸿鹏;刘华坪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451608.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收纳袋
- 下一篇:电动自行车电机利用五通管固定装置